第六卷 我車既攻,我馬亦同 五十 垂問2(1 / 2)

傅宗龍這次問出了最為關鍵的問題。

糧食供應,一直是農耕民族遠征塞外時的命門,邊關大多是貧瘠之地,所產出的糧食當地人都不夠吃,更別提供應軍隊了,軍隊所需的每一粒米,每一片布,都得關內調運。從內地到邊塞,何止千裏之遙,千裏運糧,所需的人力是難以想象和,而半路上的消耗也是難以想象的,國庫撥出五十萬石糧食,最終運到邊關的能有十萬石就謝天謝地了,其餘那四十萬石哪裏去了?都在路上吃掉了!再加上各級官吏從中貪墨,消耗也就更加驚人了,因此兩萬大軍出塞遠征,往往需要幾十萬民夫在後麵運糧運水運兵器,否則這仗就沒法打了,而驚人的消耗也注定每次遠征都無法持久,漢軍每次出塞遠征匈奴,往往隻能持續一個月,一個月後給養便消耗殆盡,匈奴乘機大舉反擊,形勢馬上就逆轉了。正因為補給代價太過驚人,漢軍在與匈奴交戰中一直顯得相當被動,匈奴人往往是漢軍一來他們就逃往大漠深處,避開漢軍兵鋒,等漢軍給養耗得差不多了再大舉反擊,在匈漢戰爭中,這種血的教訓比比皆是。也就霍去病這個敢於不帶給養深入大漠,遇見一部便收買或者殲滅一部,盡獲其給養的瘋子克住了匈奴的戰術,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惜霍去病隻有一個,他是無法複製的,在他英年早逝之後,漢軍的戰略便趨於保守,回到了拚國力的路子。相比之下,唐朝比較聰明,大力開發邊塞,由邊塞之地提供一部份物資,內地再調運一部份,便足以支撐數萬大軍遠征,因此唐朝成了中國曆史上對外擴張得最猛,成就最高的王朝。但唐朝還是沒有辦法徹底解決這個大問題,當它的國力衰落之後,縱然在邊關仍然有十幾萬剽悍絕倫的精銳,還是沒有辦法阻止西域被遊牧民族的洪流淹沒————沒飯吃,再能打的軍隊也是白給。

明朝沒法跟漢唐比肩,大明現在的國力跟強漢和盛唐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虛弱的軀體無法承受一場曠日持久的遠征所帶來的巨大消耗,如果天雄軍不能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縱然現在是征服蒙古高原的良機,大明還是隻能忍痛放棄,說到底,都是沒飯吃鬧的。

對於這一千載難題,盧象升卻胸有成竹:“大人放心,銀川平原肥沃富饒,僅僅是一季產出的稻米,便足以讓邊關將士吃上飽飯了,再加上從蒙古諸部那裏獲得的肉食、奶酪,隻要我軍不在草原上停留太久,吃飯是不會成問題的。”

傅宗龍問:“那以現在天雄軍的倉儲,能夠支撐多少部隊出塞遠征?”

盧象升說:“供應一萬五千騎兵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如果是步兵的話就要打個折扣了,最多隻能支撐一萬步兵遠征。”

傅宗龍詫異的問:“怎麼步兵反而少了五千?”

盧象升說:“因為現在草籽漸漸成熟了,戰馬在草原上不愁找不到吃的,騎兵隻要帶上兩匹從馬,二三十斤肉幹和幾袋馬奶酒,再加上一些繳獲,便足以在草原上支撐一個月之久。他們行動迅速,一晝夜可疾馳兩三百裏,就算糧食耗盡,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來。但是步兵不行,步兵隨身攜帶的給養很有限,必須征集大批民夫和駱駝、騾馬為他們輸送糧食,這無疑大大加劇了消耗,所以出動步兵的話,消耗反而更大。”

傅宗龍皺著眉頭說:“隻有騎兵很容易吃虧啊!”他對天雄軍步兵排隊槍斃的戰術印象極為深刻,認定這才是終結遊牧民族的絕佳戰術。騎騎兵對騎兵,傅宗龍信心真不是很大,畢竟蒙古人呆在馬背上的時間遠比呆在地麵上的要多得多,怒馬強弓,來去如風,天雄軍很難單純依靠騎兵打敗他們。

盧象升歎氣:“是呀,以我軍騎兵的戰鬥力,要擊敗察哈爾部、敖漢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等任何一部都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就很麻煩了,想要徹底把他們打痛打怕,還得靠步兵。”他忽然笑了笑,“不過,銀川平原的開發已經漸入佳境,搬遷到銀川平原來定居的人也越來越多,時間完全站在我們這一邊,明年我們可以開墾出更多農地,種植更多稻穀、小麥、土豆,我們的實力每天都在增強,而韃子和建奴每過一天便衰弱一天,最多三年,他們就會吃不住勁了,到時候再收拾他們,輕鬆加愉快。”

傅宗龍深以為然。據他掌握的情報,自從天雄軍進駐大同盆地,切斷了晉商走私糧食的路線之後,後金那邊物價馬上開始飛漲,像糧食、布匹、鹽、茶葉等等這些生活必需品一天一個價,其中糧價漲得尤其誇張,在一個月前都飆到七兩銀子一石雜糧的程度了。現在秋收了,沈陽那邊糧價稍稍下跌,然而依靠幾十萬包衣奴才種糧食,是無法喂飽後金那龐大的軍隊的————東北變成中國糧倉那是三百年之後的事情,現在鬆嫩平原、黑龍江平原都沒開發,依靠遼東平原的產出想要支撐起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國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吃飽飯,後金還得去搶。問題是登萊水師已經切斷了他們劫掠朝鮮的可能,關寧軍把關寧防線守得跟銅牆鐵壁似的,現在天雄軍接手宣大乃至薊鎮,同樣守得密不透風,甚至呈現出現當強勁的攻擊勢頭,他們去哪裏搶?還是趕緊剝樹皮采草籽拾橡子,省點糧食下來過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