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我車既攻,我馬亦同 五十二 金山西見煙塵飛2(1 / 2)

翻開地圖不難看出,鄂爾多斯原其實是蒙古高原麵向陝西、寧夏的一個製高點,遊牧民族一旦在這裏站穩了腳跟,將對陝北高原和銀川平原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從高原上山洪爆發般傾泄而下的滾滾鐵騎足以在瞬間將一切抵抗輾成齏粉。陝北高原還好一點,那破碎的黃土高原限製住了遊牧民族騎兵的發揮,再加上民風異常剽悍,還勉強支撐得住,但銀川平原就不行了,鄂爾多斯高原一失,銀川平原也就保不住了,而銀川平原一失,整個河套平原都將被呼嘯而來的蠻族騎兵淹沒,這就是為什麼兩千年來,漢人明知道河套平原水土肥沃,宜農宜牧,稍加經營就會呈現出田園牧歌的美景,卻始終沒有下大力氣去經營河套平原的原因,包括擁有整個寧夏的明朝————明朝隻是控製了銀川平原,對更加遼闊的西套和後套卻沒有加以經營。不是不想要這片土地,而是太難防守了。

想要征服河套平原,必須先征服鄂爾多斯高原。

然而,鄂爾多斯高原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區,令一個個強大的王朝望而卻步。別說來自關內的步兵軍團,即便是在生於塞外長於塞外的遊牧民族,也視鄂爾多斯高原為禁地,在長達兩千年的漢人與遊牧民族的反複博弈中,從來就沒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領過鄂爾多斯高原,最多就挑幾個好一點的位置築起幾個堡壘,然後宣稱控製了整個高原————這路子跟甘些把元帝國的版圖一直劃到北冰洋去的磚家如出一轍,反正也不會有人跳出來反對,不劃白不劃。這個鬼地方最大的問題就是水資源匱乏,地表幾乎找不到河流,隻有一些湖泊點綴在草原與沙漠之中,不過由於沒有水源補充,也沒有河口洪湖水排泄,這些湖泊十個有九個是鹹水湖,誰要是渴瘋了跑到那裏去灌上兩口,那滋味絕對是終生難忘的。此外,鄂爾多斯高原那反複無常的氣候也是一個異常嚴峻的挑戰,在如此極端的氣候中,農耕是無法進行的,莊稼根本就種不活,而放牧同樣也麵臨著極大的挑戰,因為就連牧草想長起來都不容易。

既不能農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農耕文明還是遊牧文明想占據它,並且在上麵站穩腳跟都是異常艱難的事情。極度匱乏的水資源,惡劣多變的氣候,為鄂爾多斯高原贏得了“魔鬼三角區”這一隻有側漏沒有霸氣的綽號。不過,即便是“魔鬼三角區”也嚇不住天雄軍,盧象升既然下定了決心要將整個河套平原拿下來,就不允許蒙古人占據著一個如此重要的製高點,不動手則已,一動手,就是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早在六月的時候已經被錢瑜打得元氣大傷的鄂爾多斯部拿下,將這個戰略製高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天雄軍活像一頭從酣睡中蘇醒過來的雄獅,站起來活動了一下筋骨,那雙嗜血的眼睛盯住了蒙古大草原。

蒙古大草原,即將迎來一場可怕的腥風血雨。

生活在邊關地區的老百姓很快就嗅到了反常的味道,他們吃驚的看到大隊身穿火紅軍裝的騎士源源不斷的從蔚原、靈丘、壩上草原等地調過來,在驛道上彙成一道道火流,而數量更多的步兵則背上背囊和他們的步槍,離開了軍屯,在一麵麵軍旗的指引下迅速開赴邊牆。秋日的陽光照射在刺刀上,折射出冰冷的光芒。至於火箭炮和85毫米榴彈炮則被拆成零件裝上車,連同那一車車炮彈一起,由強壯的駱駝拉著,沿著特意加固過的路吱吱呀呀的一路向前。從大同到銀川,戰雲密布,殺氣衝宵!

一隊多達千人的步兵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從大同城中的街道開過,目不斜視,寂靜無聲,那一張張年輕而冷峻的臉龐,一雙雙被塞外的風沙磨練得雪亮的眼睛,給人一種無以倫比的壓迫感。街邊茶樓二樓上,鮑承先趴在窗口,眼也不眨的看著這支大軍看過,眉頭擰成個疙瘩。

這支軍隊的裝備實在太怪了!

鋼盔、插在亞麻背心口袋裏的鋼片形成的胸甲、擦得鋥亮的靴子、紮得一絲不苟的背囊,以及綁在背囊外麵的那把工兵鏟,這些讓他感到驚奇,但最讓他驚奇的還是這些步兵的裝備配置,居然都隻帶一支火槍,盾牌、長矛、弓弩、橫刀這類最常見的武器連個影子都見不著。對了,那些步兵的腰間還別著一把一尺多長的狗腿狀彎刀,這種彎刀鋒利是夠鋒利了,但是用作戰場正麵廝殺,是不是太短了點?

“姓盧的真的打算隻用這些連一杆長矛都沒有的步兵在草原上與土默特部硬拚?”鮑承先多少有點兒不敢相信。這實在是太過愚蠢了,騎兵有那麼容易對付麼?一支裝備無數長矛大盾強弓勁弩,甚至還有騎兵配合的步兵軍團在草原上都很容易被遊牧民族的輕騎兵淹沒,讓一群隻有火槍的步兵在草原上跟騎兵死拚,那跟找死有什麼區別?別忘記了,火槍裝填可是很慢的,而且槍管很容易發燙,最多打上兩三發,騎兵就衝到他們麵前了,以這些步兵這點兵器配置,一旦被騎兵衝過來,等待他們的,將隻能是一場一邊倒的大屠殺!盧象升也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了,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