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我車既攻,我馬亦同 一三四 我們不能乘人之危(1 / 2)

總體而言,今年大明還算平靜。那該死的小冰河氣候仍然在考驗著大明,旱災蝗災冰雹接連不斷,各地糧食搶收的噩耗時有傳來,簡直就是把人往死裏逼的節奏。不過,在災情最為嚴重的中原和西北地區,這股能將一個政權生生壓碎的壓力已經有了宣泄的渠道,一來是大明那兩支擎天柱實在是出色,頗有先見之明的在各自的轄區內修建了大量水利設施,比如說水泥建造的水渠,大型螺旋泵,還有灌井等等,至少在他們的轄區內,天災影響不大,除非地下水被抽幹了,否則莊稼是不會旱死的。同時土豆這種高產作物的推廣也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應對自然災害的手段,比如說在災情嚴重的時候招募大量人手修水泥路,以工代賑,既讓老百姓有飯可吃,又改善了交通條件。

最最重要的是,大明重新控製了銀川平原,並且大力往外擴張,大有奪下整個河套平原的勢頭!

在開國初期,明朝曾經短暫地統治河套平原,但隨後就放棄了,隻留下一些據點監視河套平原的風吹草動,全力確保銀川平原。不是大明不知道河套平原的價值,更不是他們不想要這塊旱澇保收的沃土,實在是想控製這塊土地太難了!河套平原宜農宜牧,對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來說都是一塊寶地,誰都不願意放棄,明軍駐紮在河套平原,勢必會遭到來自整個蒙古高原的反擊,而河套平原又太過窄長,以明軍的實力,想防住如此漫長的地帶實在太困難了,不得不放棄。等到明末,別說河套平原,連銀川平原都成了蒙古人的獵場,每年春季和秋季,必然有大批蒙古騎兵越過邊牆跑過來收割一茬人口和財物,三番幾次下來,富庶的銀川平原也變得人煙稀少了。誰也沒想到天雄軍移鎮西北僅僅一年,硬是憑著萬餘兵力摁著蒙古人的頭一路狂扁,打得他們毫無脾氣,牢牢控製住了銀川平原,然後出台了非常優惠的政策招納移民!在陝西和寧夏,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拖家帶口,在官府的幫助下遷往銀川平原,在那裏獲取土地和免費的農具、種子,重新開發銀川平原。而煤礦的開采和供暖技術的成熟也極大地改善了那邊的生活條件,有足夠的煤,在冬天是不必擔心會被凍死的。同時天雄軍還奪下了烏蘭察布,這些土地同樣也需要大量人口去開發,有地種,有飯吃,鬼才願意提著腦袋去造反啊?

即便是寒冬季節,仍然可以看到大批農民拖家帶口,掙紮著往塞外走去,倒下的就倒下了,沒倒下的繼續走,隻要能到達天雄軍的轄區,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同時應盧象升的要求,明廷搜羅大批關押在監獄裏的罪犯往邊關送,沒辦法,地盤太大,人太少,得多弄一些人口過來充實呀,不然怎麼守得過來!

天雄軍也沒閑著,隻要天氣允許他們都會出動,驅逐蒙古部落,然後打水泥樁,拉鐵絲網圈地,然後搭帳篷。移民一到,帳篷、煤炭、炊具什麼都準備好了,然後天雄軍會給他們一套皮甲,一杆燧發槍,一包種子,從今以後這塊地就屬於他們了,當蒙古人騎著馬殺回來試圖衝破鐵絲網殺進來的時候,他們將持槍死戰,直到全軍覆沒或者天雄軍援兵到來。而交給他們的種子也是根據土地的質量而定的,比較幹旱的地方,給他們的就是甜菜、油菜、大麥、大豆、葵瓜子或者黑麥草種子,灌溉比較方便的地方則給小麥和土豆,最好的地方給稻種。土地的分配原則是農民給濕地,罪犯給旱地。至於原本生活在那裏的蒙古牧民,他們可以選擇到天雄軍或者漢族商人開辦的牧場和軍馬場幹活,也可以選擇遷到更遠的地方去,反正這塊地沒他們的份了。這種赤裸裸的擴張無疑激怒了桀驁不馴的蒙古人,整個冬季,河套地區上的流血衝突接連不斷,被驅逐的蒙古牧民拚死襲擊殖民據點,而殖民據點內的武裝移民則用火槍和弓弩還以顏色。曾讓明軍頭疼萬分甚至聞風喪膽的蒙古騎兵在鐵絲網外一次次碰得頭破血流,往往集中好幾百人去打一個一百來戶的移民據點也打不下來,反而要扔下上百條人命。蒙古人一直認為漢人懦弱不善戰,在那一個個被兩米多高的鐵絲網包圍的殖民據點外,他們總算見識了漢人骨子裏的血性爆發出來之後是什麼樣子的,男人死了女人上,女人死了孩子上,反正隻要還有一個人活著他們就別想進來,那種剽悍,讓他們為之膽寒!

————敢遷到這種地方定居的人,有幾個是乖寶寶?再說了,老婆孩子都在這裏,四下裏又是一片曠野,逃都沒法逃,隻能死戰到底!

帶刺鐵絲網和地雷的應用讓蒙古騎兵吃足了苦頭,殖民據點的防禦設施看似簡陋,卻怎麼也打不下來。更加要命的是武裝移民手裏的燧發槍和弩,這玩意實在是太好用了,很多蒙古騎兵都還沒有衝到騎弓的有效射程,就被轟下馬來了。最誇張的是,每個殖民據點都有兩到三門天雄軍仿製的鋼製佛郎機炮,武裝移民被打急了,佛郎機炮那是說轟就轟,而且專打霰彈,瞅準時機來一發,一炮就能轟掉四五十人!可以說,武裝移民在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蒙古草原的霸主遇上了強勁的對手。最讓他們感到委屈的是,每當他們襲擊了殖民據點之後,甭管有沒有打下來,天雄軍都必將大舉報複,大批武裝到牙齒的騎兵氣勢洶洶的跑到他們的部落來砍人,一個個部落就這樣徹底消失在漫天風雪之中,除了被燒毀的帳篷和橫臥一地的屍體之外什麼都沒有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