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我車既攻,我馬亦同 一三五 土默特部分裂1(1 / 3)

三娘子城是今天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的前身,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一顆明珠。在明朝,它是北方大草原上最大的城市,城牆是用青磚砌成的,雄偉壯觀,城內有八座樓和三言琉璃金銀殿,眾多的人口,走口外的商旅多半會在這裏彙集,或在這裏交易,或在這裏歇歇腳,然後繼續朝外蒙進發。對於那些始終在草原上漂泊的遊牧民族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這座城市的誕生讓他們有了一個固定的政治中心,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首都跟著羊群在草原上四處遊蕩。

不過,從關內過去的那些商旅的角度來看,這顆草原上的明珠其實水得很,城牆又低又矮,城內布局混亂,除了宮殿和銀佛寺之外,也沒有多少像樣的建築物。最要命的是,崇禎五年,後金擊敗林丹汗,奪取三娘子城之後曾縱火焚城,三娘子城盡成焦土,隻有銀佛寺等少數建築保留了下來。後金撤出土默川後,土默特部重回三娘子城,得到的隻是一片焦土。現在的土默特部實力跟俺答汗時期比起來已經差得太遠,短時間內沒有能力重建三娘子城,所以住在城裏的蒙古人隻好利用一些沒有被燒清光的房屋縫縫補補的湊合,或者幹脆就在焦土上搭帳篷將就一下……不管怎麼說,住在城裏終歸是比在草原上四處漂泊要舒服一些,不是嗎?

然而,現在這座蒙古人眼中的夢幻之城中彌漫著詭異的氣氛。事實上,自從應州之戰慘敗之後,這種令人不安的氣氛便開始醞釀了。

誰也沒有想到攻掠應州之戰會輸得這麼慘,這麼徹底。如果明軍像以前那樣動用十萬大軍將他們擊敗,他們還可以接受,因為眾寡懸殊,明軍又有裝備上的優勢,輸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是這次不一樣,應州守軍不到一千,雪夜來援的明軍援軍也不過兩千多,總兵力僅相當於蒙古軍的十分之一,卻將蒙古大軍打得一敗塗地,險些全軍盡墨!這一記耳光實在太響亮,太痛了,以至於蒙古軍都不願意去提起那場戰役!而伯顏則是被扇得最狠的一個,攻打應州是他的主意,被打得這麼慘,他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最要命的是在大軍崩潰之際他竟扔下大軍狼狽而逃,這讓他麵臨著眾多部落憤怒的指責。一連幾個月,伯顏都將自己關在銀佛寺裏,誰也不見,就像一隻把頭埋進沙子裏逃避現實的鴕鳥。

然而,有些事情不是他想逃避就逃避得了的。他已經聲名狼籍,但是他的女婿貼木兒,卻是聲譽雀起,開始威脅到他的地位了。

說實話,貼木兒在應州之戰中的表現其實也不怎麼樣,但是當蒙古軍被明軍包圍在桑幹河三角洲,眼看就要全軍覆沒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跟明軍談判,交出長矛馬刀和戰馬,保住了這一萬多名蒙古士兵的性命,這讓他贏得了無數讚譽。向敵軍繳械,那肯定是很丟臉的,但是蒙古人不講究這個,他們的第一優先目標就是活下去,讓自己活下去,讓自己的部落活下去。貼木兒在千鈞一發之際保住了一萬多名蒙古青年的性命,使得幾十個部落得以延續下去,自然有眾多部落對他感激不盡。而且據逃回去的勇士說,明軍統帥————那個從遼東到蒙古打了一圈未逢敵手的雷時聲對貼木兒這種能屈能伸、顧全大局的品質極為讚賞,贈給他一把寶刀,一匹駿馬……樸實的蒙古人不免動了心思。

而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又讓這些蒙古人的心思更加活絡了。在可怕的黑災席卷整個蒙古高原之際,幾乎所有蒙古部落的放牧都陷入了困境,牲畜缺草料,缺水,大批大批的死亡,這時,蒙古人想到了明軍。在他們苦苦哀求之下,貼木兒再次硬著頭皮挺身而出,去找雷時聲談判,將大量各部落無力照料的牲畜賣給明軍以換取糧食,雷時聲很爽快的答應下來。得益於此,在各部落被黑災折磨得發瘋,啃那些病死的牲畜的肉啃到吐的時候,貼木兒一係卻用那些瘦得皮包骨的牲畜從明軍那裏換回了大量糧食。最絕的是,貼木兒發現明軍控製的牧場依舊水草豐美,並沒有受黑災的影響後,嚐試著提出將自家牧群寄養到其中幾個已經空了的牧場裏,待到來年水草豐美後再遷出,用其中四分之一的牧群作為報酬的時候,雷時聲仍然是一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