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邁向輝煌 三十九 再啟航(1 / 2)

南京城內的巷戰持續了三天之久,這讓戚虎有點兒驚訝。要知道,古代的戰爭很少有巷戰,一般而言,一旦城門被攻破,一場攻堅戰就算結束了,極少有哪位將軍會在最後關頭動員全城百姓抵抗到底————他們防老百姓都來不及呢。畢竟戰爭中受害最受的還是老百姓,為了守住城池,守軍必須集中全城所有資源,包括城內的青壯和糧食,一仗下來,萬戶縞素,百姓沒有怨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守軍紀律差一點,鬧出點欺男霸女的破事來,那麼,隻怕百姓恨守軍都多過恨敵人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動員老百姓打巷戰?隻怕老百姓拿到武器之後首先就把守軍給幹了吧?但是在南京,明軍卻真的遭遇了巷戰,而且打得還相當慘烈,很多手無寸鐵的書生都爬上屋頂朝明軍士兵投擲磚石,叛軍士兵占據一些堅固的建築物死戰到底,怎麼勸都不肯投降,這些家夥總算讓明軍找到了打仗應有的感覺。而明軍也顯得格外的冷酷,隻要是手裏拿著武器的,一律擊殺,才不管是秀才還是婦孺,而對那些躲在建築物內負隅頑抗的叛軍,他們直接用榴彈炮轟!他們就是要用血的事實告訴桀驁不馴的江南縉紳集團:時代變了,朝廷再也不會姑息遷就他們這些士大夫了!

三天之後,巷戰結束了,南京城內已是屍骨如麻,不知道多少富麗堂皇的底第被榴彈炮生生轟平,不知道多少達官顯貴在絕望之中自殺,十裏秦淮被鮮血染紅,煙花柳巷處處都是懸梁自盡的倒黴蛋,整個南京形同地獄。可即使是這樣,攻入城中的明軍仍然被南京的繁榮景象驚得目瞪口呆,不少士兵都在嘀咕:“他們這麼富裕,為什麼非得為了少交一點商稅而一步步走到帝國的對立麵,最後甚至勾結外敵,險些葬送了整個國家?他們腦子裏裝的是豆漿麼?”

戚虎治軍極嚴,攻下南京後立即著手恢複南京城的秩序,膽敢擾民的將士,不問高低貴賤,一律斬首!同樣桀驁不馴的浙軍和淮泗軍在他麵前比孫子還老實,破城之後壓軸的燒殺搶掠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不僅不敢動歪心思,還得救治在戰爭中受傷的老百姓,幫老百姓修繕房屋,忙得團團轉。同時戚虎還帶一撥人按著朝廷列出來的外單四處抄家,隻要是跟這場叛亂有關的縉紳,一個都別想逃掉。每抄一次家,就將抄出來的財物如實公布,剛開始的時候南京百姓還沒覺得有什麼,但很快他們就被公布出來的那一串串數字所震驚,最後震驚變成了憤怒,人人破口大罵:“好哇,你們這幫道貌岸然的家夥,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正義天理,漢家道統,其實都是為了錢!為了撈更多錢,為了保住撈到的錢,把我們江南百姓當傻子耍!!!”他們沒法不憤怒,看看公布出來的數字,一個九品芝麻官都有數萬家財,至於那些世代經營鹽鐵絲綢的富商就更加驚人了,那數字說出來能把人嚇出心髒病!看看這嚇死人不償命的數字,再聯想一下江南糧荒的時候這些家夥吝嗇到極點的表現,南京乃至整個江南的百姓都有種被玩弄了的感覺,這讓他們極其憤怒!

抄家風潮席卷整個江南,隻要是跟叛亂有關的縉紳富商,一個都別想跑掉,全家被扔進監獄,家產被抄沒。值得一提的是,到底跟叛亂有沒有關係可不是他們說了算的,是朝廷說了算,這就直接導致被牽連的人數呈幾何狀態遞增,隻怕把所有監獄都騰出來關他們都塞不下了。不過不要緊,朝廷早就為他們準備了一座足夠大的監獄,就算他們的人數再翻幾番也是塞得下的。

江南叛亂至此大體結束了,小規模的叛亂仍然時有發生,但是已經無關緊要。這場持續數月的平叛之戰,明軍隻投入了不到六萬人,輕輕鬆鬆就搞定了。戰爭場麵有點兒欠奉,但是這場平叛戰爭的意義再怎麼高估也不會過分:

首先:通過這場戰爭,朝廷徹底摧毀了桀驁不馴的江南縉紳集團,將這股幾乎是從明朝開國以來就明裏暗裏跟朝廷對著幹,到明末更是間接地掌握了整個朝局的政治勢力連根拔起,經此一戰,曾經輝煌一時的東林黨已經不複存在,隆武新政最強大的一股阻力就這樣被朝廷以極其粗暴的方式給摧毀了;

其次:平定江南之後,明軍通過抄家和查稅,從江南挖出金銀財寶無數,折合白銀超過五億兩之巨,雖說跟清軍攻占江南之後掠得白銀九億兩的紀錄相比還差了一大截,但這已經夠誇張了,據說隆武帝在吃飯的時候聽到報告,當即就噴了一桌。江南縉紳集團通過逃稅和官商勾結,兩百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天文數字的財富現在全便宜了隆武帝,這筆錢為隆武新政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江南縉紳集團也算是為大明的複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隻是這種貢獻並不是他們樂意的!

南京城被攻陷意味著曾經主宰著大明命運的江南縉紳集團的謝幕,這股強大的勢力以一種慘烈的方式退出了曆史的舞台,一個舊時代就這樣結束了,新的時代隨即拉開了棄幕。

就在戚虎忙著抄家的時候,距離南京足有數千裏之遙的廣州,一支規模相當驚人的船隊揚起了船帆,大量人員和物資上船,準備出海了。這支船隊的總指揮官依然是姚崇古,這位仁兄因為發現澳洲而聲譽躍起,被朝廷封為澳洲大都督。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心滿意足,將開開心心地就任澳洲大都督,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攢一份家當的時候,這家夥卻在為一次更加艱苦的遠航作著準備,這次他要抵達一片整個亞洲都沒有人去過的大陸,在那裏插上大明的戰旗,而負責帶路的,正是西班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