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一段不隻是浪漫喜劇的愛情
文化
作者:李東然
故事開場時,文佳佳是十足傻氣又傲慢的物質女孩,從頭到腳的時髦服飾,姹紫嫣紅的滿臉脂粉,耀眼的名牌手袋,誇張的成套複古旅行箱,走路也是扭扭擺擺,到了邊檢工作人員麵前,連蒙帶比畫地蹦出那幾個聽上去生疏可疑的英文單詞,再不行幹脆給人家跳了段莫名其妙的舞蹈,不敢相信銀幕上出演這麼個女孩的竟還是湯唯。
海報上說《北京遇上西雅圖》是浪漫愛情喜劇,可疑的是文佳佳到美國的第一站就是月子中心,她是孕婦,來美國是為了生孩子,接她去那裏的司機師傅弗蘭克(吳秀波飾)是好脾氣的沉默中年男人,從他們碰麵的那一刻算起,論喜劇確實已立竿見影,隻是浪漫、愛情於這樣兩個人而言,真是遙不可及。
影片的導演、編劇薛曉璐其實是按照命題作文的方式接下這個案子,江誌強(安樂影業總裁)最初找到薛曉璐的時候,是拿著一張《西雅圖夜未眠》的影碟,他說總考慮著想要翻拍這個經典愛情電影,為著《海洋天堂》時的默契合作,薛曉璐回家仔細把這段經典銀幕愛情複習了一遍,但她一五一十地和老板說,翻拍可能性很小。“在中國當下講一個女孩莫名其妙地和男朋友分手,就因為一念的感覺,愛上了另一個隻是通過電話聯係的人,觀眾會很難信任這樣的角色,就像是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產生成熟的偶像劇,也就是因為大家還沒有從物質生活中站起來,簡簡單單去追求一個感覺層麵的感情並不可信。”
不過薛曉璐也不失時機地把一個自己早就想講的故事裹在了“西雅圖夜未眠”的故事裏重新講給江誌強聽,女主人公是一位赴美生子的年輕孕婦,來到舉目無親的美國,相遇了失意的中年單親父親,從陌生到熟悉,經曆了一連串的波折,兩個人走在一起。在薛曉璐看來,論浪漫,細水長流而來的相知相依,不輸於一見鍾情的美麗相遇。
並且也仍舊是與《西雅圖夜未眠》照應,首先是文佳佳和弗蘭克要在帝國大廈頂上重逢,致敬標誌性的浪漫橋段;其次男女主人公性情迥異背景參差,完全不搭界的兩個人,在最不具有浪漫色彩的現實碰撞中,竟產生了愛情,也像《西雅圖夜未眠》裏的故事——不管生活對你做了什麼,世界上總還會有一個浪漫的愛人正為你等待。
江老板聽了也覺得故事有趣,但轉瞬又將信將疑地搖起頭來:“生孩子還能談戀愛啊?!”一塊兒開會的其餘男士們也聽傻了,其中相熟的一個負責發行的同事特別認真地看著薛曉璐說:“曉璐啊,我跟你說,男人對孕婦是完全沒有感覺的!你真不能一直讓她大肚子,實在要大,你得要告訴我她大了多長時間!”
薛曉璐隻好請大家容她先“試一試”,可實際上她甚至直接越過了梗概,便開始了初稿劇本的寫作。原因是“赴美生子”這個故事在薛曉璐的心裏已經發酵了很久,最初因為薛曉璐自己也想生第二個孩子,但大學老師的身份,繁複的手續流程,怎麼生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她,既不想辭了公職,又不想連累別人。曾經薛曉璐像研究課題那樣研究著如何再生一個小孩,一研究就好幾年,從此她開始對計劃生育問題興趣漸濃。
後來,薛曉璐無意在雜誌上看到一篇很大篇幅的社會報道——《拋錨美國》,講的就是赴美生子的社會現象,才意識到這背後的複雜多樣意義。“懷孕生子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特別脆弱、複雜的一個人生階段,身體的壓力、精神的壓力,甚至包括對未知生命有沒有問題的那種恐懼,所以這個時候特別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嗬護,而什麼力量促使她們遠赴美國,在那樣一個陽光明媚但寂寞無助的處境下去生小孩呢?是我們這片土地出了問題,還是這些女人出了問題?那篇社會報道真正使我意識到這件事的分量。”
第一稿劇本就叫作《拋錨西雅圖》,故事有采訪有想象,薛曉璐自覺是手到擒來。“比如很早前我聽說了電影學院的同學誰誰去美國生了第二個小孩,就立刻湊過去找人家聊這事,雖然當時的全部想法就是問問她怎麼生啊,隻不過聊著聊著我自己就被人家的故事吸引過去了。比如她在那邊的實際問題,背景迥異但都難免有些神經質的孕婦們,每天關在一幢房子裏好幾個月,無足輕重的口角摩擦時時刻刻發生,大吵大鬧也不少見,但從戒備提防到深情厚誼同樣也是有的,她本人就是在最後生產的過程中出了意外,如果不是她身邊的人,她就死掉了。這些經曆聽上去已經是激動人心了,後來跟更多人坐下來聊這事才發現,每一個經曆赴美生子的女人,都能講出獨一無二的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