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新政府的起程之道
當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扭轉出口依賴,政府果斷擴內需,“4萬億”計劃出台,保了增長也留下問題。當時就有呼聲:“4萬億”計劃刺激經濟的同時有通脹隱患,不要把資金全部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而應該投向直接惠及民眾的“民生”領域,比如,教育投入,養老和醫療投入,環保投入等等。現在看來,這樣的呼籲很有遠見。若能早進入GDP快速增長階段未能充分顧及的民生領域,不僅可以提高民眾的幸福感,實際上也可以成為未來經濟的增長點。這一點今天看得更清晰了。
深圳 崔曉平
淪陷的故鄉
近來,故鄉的名字頻繁出現在電視、網站、報刊的顯要位置,再次揚名全國,卻不再是幾年前進入“全國百強縣”時那樣令人鼓舞,也不是獲得“全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等桂冠時那樣令人欣慰,而是因為“水源嚴重汙染,生存環境惡化”這樣令人揪心歎息的現實。
1993年,我第一次遠離故鄉,在外求學、謀職、就業,一次次在個人簡曆表的“籍貫”、“出生地”一欄填寫“山東茌平”。盡管總會有人不知道“茌”字怎麼讀,而誤讀為“茬平”、“花平”或者“仕平”,但我都不以故鄉的默默無聞而難堪和自卑,因為我深愛自己的故鄉。那裏有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有阡陌縱橫的廣袤農田,有綠樹成蔭的村莊密林,有碧波蕩漾的湖泊河流,都時時牽動著我的思念,激蕩著我的夢想,鼓舞著我前進的步伐,讓我每時每刻都想著她、念著她、戀著她,從不嫌棄她的封閉和貧困。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持續蕩滌和衝擊,故鄉終於不再甘於寂寞和貧瘠,人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一茬茬、一批批、一群群地走出故土、別離田園,融入各色隊伍,衝向市場經濟的前沿。腰包漸漸地漲鼓起來,底氣漸漸地充足起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迷惑了人們的眼睛,悄悄改變著淳樸的風土人情和價值觀念,故鄉處處充斥著對金錢和權力的頂禮膜拜。
2004年,終於有幾位神通人物,幾經折騰,逆勢而上,炮製出一個“四百”工程,即投資100億元,建設100萬千瓦熱電項目、100萬噸氧化鋁項目、10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水泥項目。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些不折不扣的高排放、高汙染項目。但這些年,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呐喊著“寧可病死,不能窮死”的嘹亮口號,一路高歌猛進,不僅建設了一個超大型企業集團,創造了一個神奇的經濟神話,也將一個貧困縣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將幾任“父母官”推上了更高的官職。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報道中所稱的不堪後果,這在我每一次返鄉時都有著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在我看來,家鄉變化是必然的,但如此之變卻不是合理和必須的。
我的故鄉啊,漸行漸近的是林立的工廠、惡劣的環境、狂虐的病魔,漸行漸遠的是廣袤的農田、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水源。幾年來,網上流傳著一係列文章,叫作“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曾幾何時,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從感情上接受,但現在我隻能無奈地承認——我的故鄉也在淪陷。
山東 程玉君
農民為啥又埋墳
在山東德州農村,雖然推行火化很多年了,政府統計的火化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實際上土葬越來越嚴重。開始政府要求村村建骨灰堂,村裏就想辦法籌集資金,用了幾年的時間推廣開來。可是後來,建成的骨灰堂就慢慢地被拆掉,規劃成宅基地或者承包出去挪作他用了。無奈,村裏再死了人就得“葬”兩次,火化後再“大棺套小棺”埋起墳頭。
前些日子本族一位嬸子過世,因為村裏的骨灰堂幾年前就以投標的形式賣出建成養豬場,所以隻能再買棺材土葬了。她家庭條件不太好,舍不得繳納4000元“免火化費”,就拉著棺材去火葬場火化。我們幾個人去辦手續,工作人員告知先選骨灰盒。骨灰盒成千上萬元的都有,最低的也近千元。考慮到族叔的條件,我問工作人員:“我們拉著棺材來的,不要骨灰盒行不行?”回答說,骨灰盒是必須帶的,這是規定。無奈隻好選了一個最便宜的骨灰盒,加上火化費和100多元的附加物品,交了1600元拿到火化單火化。隻要有了火化單或者交了“免火化費”,再往哪裏埋就沒人過問了。族叔覺得村裏的集體墓地風水不好,就選定了自己的一塊責任田,按照日漸興盛的風俗,族人吃喝幾天,請來吹鼓手、表演隊,將族嬸“入土為安”。雖然我們有意識地省著辦,還花了1.8萬元,是這個家庭種地3年的收入。
在農村死了人“大棺套小棺”,既要火化還得土葬,既沒有節省土地,還加重了喪主負擔,這卻是大多數人無奈的必選,因為再也無處安放骨灰——骨灰堂沒有了。為什麼建起來的骨灰堂又消失了?就是源於地方政府“重心”的轉移,隻抓火化率,不再關心怎麼葬。因為“入土為安”傳統觀念的影響,開始條件好的一些戶就火化後再裝棺土葬,慢慢地放在骨灰堂的骨灰盒也取出來重新安葬。這樣,骨灰堂利用價值不高了,村裏還要承擔看管費用,所以就動員那些家境不好願意存放骨灰的戶也把骨灰取走,將骨灰堂拆的拆、賣的賣了。鎮政府出台了不公開卻家喻戶曉的“政策”,繳納數千元(每年調整增加)“免火化費”就可以不火化。“免火化費”交到鎮政府,而且被告知沒有正式收據,隻能保證鎮政府不再追究。如果被上級查到,錢不退,還得罰款火化,一切後果自己承擔。不過有鎮政府擔保,還是比較保險的。而不火化偷埋的,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殯葬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包括村幹部像重視計生罰款一樣高度重視,因為這涉及他們的切身利益:政績和經濟。我們村就有一位老人去世後,兒子在族人幫助下偷埋。結果鎮政府組織公安、司法、民政幹部率眾數以百計趕往墓地,扒墳掘墓就地火化,死者家屬承擔全部費用,還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