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官職係統(1 / 3)

本書官職係統:

本書屬於小說,而且是穿越異界類小說,書中的一些官職肯定會和曆史有所不同。但卻是取材於唐五代時期的官職製度,然後稍加變化。由於是戰時,所以出現官職比較多的是武職。

大家也知道,唐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勢力更迭,所以官職變化比較頻繁,本書為了便於大家閱讀,參考了唐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的一些官職,稍加變化,特列出一些常見官職供大家參考,並與後麵附上具體參照的官職表,大家一看便能一目了然。

無論是武官還是文官,一律由品秩官和職事官,品秩官沒有實際職權,隻是作為官員升遷的品級考核評定之用,而職事官才是實際行使的官權,有中央的,有地方的,也有外藩方鎮的。

品秩官便是散官係統,本書所用,采用的是唐朝的文武散官各二十九級製,如下:

文散官一共有29階。

開府儀同三司居從一品,特進居正二品;

自從二品到從五品下的都以“大夫”為名,分別是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

自正六品上到從九品下,分別是朝議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朝請郎、宣德郎、朝散郎、宣義郎、給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務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將仕郎。

武散官也是29階。

自從一品到正三品分別是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冠軍大將軍;

自從三品到從五品下分別為雲麾將軍、忠武將軍、壯武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定遠將軍、寧遠將軍、遊騎將軍、遊擊將軍;

正六品上到從九品下,上階為校尉、下階為副尉,分別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節校尉、宣節副尉、禦侮校尉、禦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職事官為實際官職係統:

從中央到地方各不相同,根據官職而各司其職。如下麵所列之具體參照唐五代北宋之具體官職而列。

中央行政機構:

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中書和門下兩省實際廢除,官職是用來作為虛領,賞賜給下屬有功人員或者方鎮大臣。實際起作用的是中央特設機構:崇政院,樞密院,北政司。(當然是我編的,與真實曆史稍有出入)。

崇政院,主管全國軍政事,行尚書省職權。議事地點在政事堂中。其中設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六名,下轄六部,分轄六部。

這六部分別是:吏部,禮部,戶部,刑部,工部,兵部。六部各有尚書、侍郎一名,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

樞密院,掌軍事,行軍事職權,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數名。從事行走職官數十人不等。

北政司,掌財政,設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數名。從事行走職官數十人不等。

監察機構:

禦史台:長官禦史大夫一員,正三品;禦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

禦史台下屬三院:

台院:侍禦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禦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禦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事務機關:有九寺、五監、諸衛、諸軍。如下所列。

地方行政機構:

府,州,縣三級。

府有正官府尹,州有正官刺史,縣有正官縣令。其下都有佐官,府為府丞,推官,六曹主事等,州有判官,行軍司馬,參軍,六曹主事等,縣有縣丞,縣尉,主薄,三班六房從事吏員等。

凡有在府州縣品級的官員,大多是進士出身,也有部分是推薦,恩蔭或者大跳的舉人,或者是為朝廷做出過特殊貢獻的,這一點想必大家也知道。

軍伍中的官職和統兵數量:

普通軍卒根據服役年份和立功大小分成三等,即為三等甲卒,二等甲卒,一等甲卒。二等甲卒可為伍長,管五人。一等甲卒管十人是為什長或軍將。

每五將為一隊,有隊正或隊長一名。每兩隊為一都,有都頭一名,副都頭兩名,一般副都頭由兩名隊正任。每五都為一營有營指揮一名,每五營為一軍,有都指揮使一名,都虞侯一名,若設兵馬都監便是兩職兼任。每十軍為一廂,有廂都指揮使一名,或稱廂主。節度使一般統領兩廂,分別為左右廂。

樞密使為軍事最高長官,統管天下兵馬。兩名副使,一名分管步軍,一名分管騎軍。

地方縣衙裏的民兵稱為鄉軍,建製基本和軍隊相同。

另外朝廷會委派一些文官去往各地擔任觀察使,巡檢使,團練使,防禦使等,這些官職同地方刺史同級。

以上這些隻是我暫時的構思,以後若有補充,再行添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探討一下,大家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提高。

下附錄參照的部分資料:

行政機構:

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中書和門下兩省實際廢除,官職是用來作為虛領,賞賜給下屬有功人員或者方鎮大臣。實際起作用的是中央特設機構:崇政院,樞密院,北政司。(當然是我編的,與真實曆史稍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