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官職係統(2 / 3)

崇政院,主管全國軍政事,行尚書省職權。議事地點在政事堂中。其中設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六名,下轄六部,分轄六部。

這六部分別是:吏部,禮部,戶部,刑部,工部,兵部。六部各有尚書、侍郎一名,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

樞密院,掌軍事,行軍事職權,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數名。從事行走職官數十人不等。

北政司,掌財政,設正院使一名,副院使二名,主事數名。從事行走職官數十人不等。

監察機構:

禦史台:長官禦史大夫一員,正三品;禦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

禦史台下屬三院:

台院:侍禦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禦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禦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事務機關:有九寺、五監、諸衛、諸軍。

九寺:

長官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餘從三品;副長官為少卿,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餘少卿從四品上。寺下設署,分上中下三級,上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丞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

太常寺:設太常博士四人,從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協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下設郊社署、太樂署、鼓吹署、太醫署、太卜署。太樂署有樂正八人,從九品下;開元二年(714),京、都皆置內教坊使。鼓吹署亦有樂正四人,從九品下。

光祿寺:轄太官、珍饈、良醞、掌醢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設。

衛尉寺:轄武庫、武器、守宮三署,各有監事一、二人,正九品上,掌儀仗、兵器、宮廷宿衛。

宗正寺:官員全為皇族,掌天子宗族譜牒及外戚事務。

太仆寺:轄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掌天子、王公車馬養護選擇之事。唐代在各地設牧監畜養馬等家畜,上牧監從五品下,中牧監正六品下,下牧監從六品下。 大理寺:除卿、少卿、丞外,有大理正二人,從五品下;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十二人,從八品下;獄丞二人,秩從九品下。

鴻臚寺:掌典客、司儀二署,典客署掌外來使節、四夷君長朝見之禮、收貢、回賜,並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司儀署掌高官凶喪賻葬營墓之務。

司農寺:掌上林、太倉、鉤盾、槁官四署。上林署掌管果菜種植;鉤盾署掌柴炭禽畜;槁官署管糧油加工,太倉為國家糧食總管。各宮苑總監一人,從五品下,副監從六品下;九成宮監亦同之。

太府寺:轄京、都諸市署、左、右藏署、常平署、瓊林、大盈庫。

五監:

國子監長官為祭酒,少府監、將作監長官均為監,同為從三品;軍器監長官為軍器監,正四品上;都水監長官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國子監副長官為司業,少府監、將作監副長官為少監,均從四品下;各監丞為從六品下,主簿從七品下,錄事從九品上(國子監錄事從九品下)。

國子監:設國子學,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從六品上。太學,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四門館,博士六人,從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

少府監:轄中尚署,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飾;左尚署,掌車乘製造;右尚署,掌鞍轡、紙筆等;織染署,掌冠冕、組綬、織紉、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屬器製作。各署、監還有監作,從九品下。

將作監:長官曆稱將作令、將作大匠、將作大監,掌土木營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築、塗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製作,左校署,掌木器製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製作。

軍器監:有甲坊署、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

都水監:掌各地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轄河渠署及諸監。

諸衛:

由於唐代前期實行府兵製度,所以在朝廷設立十六衛。

十六衛的名稱,唐代前期變化甚多,到唐玄宗開元時方大體上固定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千牛衛是保衛皇帝權貴的軍隊。

諸軍

府兵崩壞之後、安史之亂發生以前,唐朝的軍隊大致包括禁軍、邊軍、地方武裝(如團結兵)等。前兩種雖任務有別,但都是職業兵,後一種則具有民兵性質;其中邊軍是國家武裝的主力。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軍隊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原中央軍隊轉變成為地方軍隊。平叛過程中剛剛組建的軍隊,則在地方化的趨勢下,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地方官製:府,州,縣三級製。其中府州同級。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製。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並州為太原府,長官稱“牧”,由親王掛名遙領,實際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東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後來又陸續設有鳳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掛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錄事參軍事以及六曹參軍事,其職掌同於州諸官,隻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則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臨時指定大臣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