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郡王府,自從被責令閉門思過,二皇子穆雲桓便持續低迷頹喪,雖然皇上沒再做其他處置,他自己心裏很清楚,他與大位是徹底無緣了。若他不能繼位,那麼等有了新帝,他這個皇長子的處境可想而知,更何況他曾做過十幾年的隱形太子,哪個兄弟能容得下他?
幸而老三與他處境相似,他還不至於太急,每天尚且能安穩的讀書習字,又每隔幾日便呈一道悔悟折子,痛哭流涕的言說自己的不孝雲雲。
他的這般作法確實有效,皇帝在看到第三道請罪折子後,憶起往日的父慈子孝,態度便軟了幾分。加之惠貴妃聰敏,二皇子的事情一出,她立刻脫簪請罪,每日除了給皇後太後請安,隻在自己寢宮內閉門悔過。不說旁的,隻在態度就讓皇上舒服不少,畢竟皇上在二皇子身上花費的多年心思,實在不願自己教導長大的兒子那般不忠不孝不知悔過。
三皇子消息不慢,知道二皇子舉動後卻沒一味效仿,否則隻怕是東施效顰了。
畢竟二皇子沒有外家犯事拖累,其母妃也沒被罰入佛堂,皇帝對他的父子情分更不能與二皇子相比。想到這些三皇子便是滿心憤懣不平!
他那個好二哥做的事哪件小了?父皇卻那般偏心,不論怎樣的罪過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他便是再努力父皇也看不見。包括對母妃的處置也令他心寒。之前說降位就降位,現在一句“與宮外私相傳遞”便罰入佛堂,簡直是個笑話,宮裏的女人哪個不與宮外傳遞消息?父皇處置母妃,根本不考慮他們兒子的感受,或許在父皇眼裏,他和老八、老九三個兒子加起來也不如二哥一個人。
若是父皇當真厭棄了母妃……
這些天他仔細想了又想,總覺得皇帝處置母妃的罪名太牽強,原因肯定與忠誠侯府有關,卻不該是牽連的緣故。他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疑心是那條“私通外官”惹得禍。若真是,那麼皇帝處置母妃是為壓製他才對,可老八、老九卻安然無恙。
他哪裏能猜到事情的症結遠在二十八年前呢。
最後,他憂心之下便通過宮中內線悄悄傳消息詢問淑嬪。
原本隻是試探一問,卻不想淑嬪果然不愧在宮中浸淫多年,在佛堂的這幾日就把事情來來回回掰開了揉碎了,想明白了。她雖沒猜中具體那件事惹得禍,卻料定皇帝對她動了真怒,真正的處置定然還沒開始,否則不至於將她特地罰到慈寧宮的大佛堂來。
在接到三皇子的詢問後,淑嬪暗中動用深埋的釘子,居然從惠貴妃的長春宮裏探到了消息。
原來惠貴妃也暗中查過忠誠侯府和淑嬪的事,因惠貴妃沒被責罰,與宮外聯絡還算方便,便知道了張儀特地查過侯府嬤嬤的事兒。當初四皇子得天花,惠貴妃雖沒直接出手,卻也參與了,若非她的誘導和暗中給予方便,在王府根基尚淺的淑嬪也不會起那個心思。
因此淑嬪一得知嬤嬤的事兒,立時就明白皇帝惱怒的真實原因,心下對惠貴妃恨的咬牙切齒。
當年也是她太年輕,剛生了三皇子心氣兒正高,惠貴妃暗示挑撥兩句,居然鬼迷心竅的被人當槍使。事後她就後悔的不行,馬上將一切痕跡抹平,徹底蟄伏下來,這才沒讓惠貴妃抓住把柄除掉。
時隔二十八年,事情居然又翻了出來。
她作孽遭報應,她認了,可憑什麼惠貴妃就能安然躲在一旁看戲?哼!她可不會白白吃虧,惠貴妃想看她的笑話,還早著呢!
惠貴妃此時雖因二皇子的事頗為焦慮擔憂,但也因淑嬪扛了四皇子的死因而暗自高興,正考慮著是否將這消息透給皇後?皇後若得知了兒子真正的死因,定會對罪魁禍首處之而後快,沒了淑嬪,老三幾個在宮中就沒了依仗,二皇子就能再得幾分希望。
想著,又想到了舒妃,總覺得以往小看了她,統算下來竟然隻有老五一身幹淨。
惠貴妃算來算去,覺得老五的威脅比老三大多了。若沒了老五,老三幾個有個罪妃母親拖後腿,皇後也會遷怒看幾人不順眼,老七是個病秧子,老十和十一還小,就隻有他的二皇子最有繼位可能。畢竟是長子,又是皇帝自小教養長大,隻要安分孝順幾年,皇帝定然會原諒他。
這老五的把柄倒真不好抓,舒妃也低調謹慎。
在惠貴妃暗自盤算的時候,殊不知淑嬪報複她的計劃已經啟動了,為此淑嬪不惜動了埋在長春宮最深最隱蔽的一顆釘子。
惠貴妃身邊有個陳嬤嬤,是跟了她三十多年的老人了,如今年事已高,又有些病痛纏身,惠貴妃打算趁著今年將長春宮裏到了年紀的放些出去,而陳嬤嬤便讓她出宮榮養。惠貴妃雖沒打算徹底放陳嬤嬤自由,但到底是多年老人,也沒想下狠手,卻不料她竟真栽在這個陳嬤嬤身上。
陳嬤嬤得了出宮的準信兒,領了賞賜,磕頭謝恩便退了下去。
一出殿門,陳嬤嬤尋個托詞便離了長春宮,一路疾步往景仁宮趕去。進了皇後寢宮,隻說有事要私下回稟,待皇後遣退宮人,這陳嬤嬤便跪在地上磕頭。
“求皇後娘娘救老奴一命。”
“你這是做什麼?”皇後本就疑惑惠貴妃身邊的人怎麼神神秘秘的過來,又見她如此作態,越發覺得蹊蹺。示意身邊的常嬤嬤將人扶起來,含笑說道:“陳嬤嬤,你是惠貴妃身邊的老人兒了,貴妃待你素來寬和,便是犯了什麼錯,向來貴妃也不會太介意。你犯不著特地求到本宮這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