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求同存異
熱點透視
作者:任晟姝
2013年7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首次會議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舉行。本次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包括主任委員周星教授,副主任委員吳衛民教授、廖昌永教授、張育華教授、穆德遠教授在內的25位教指委委員出席了會議。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副校長楊耕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辭。
新一屆“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任期為2013年至2017年,由來自全國各地藝術院校戲劇、影視專業的37位專家構成,包括雲南藝術學院院長以及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專家在內的6位教授擔任副主任。“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是藝術學科升級為獨立門類後,教育部重新籌備成立的特聘專家谘詢機構,其前身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戲劇、影視、廣播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也是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擔任。分委會在5年任期內於全國範圍內舉辦了10次分委會會議,並聘請了20多位領域內資深教授擔任分委會特聘專家,同時還舉辦了戲劇、影視、廣播類專業青年教師論壇、學生論文評獎等大型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學科發展,為藝術學科的轉型及“戲劇與影視”學科的升級提供了充分的調研谘詢與院校動員。
“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指委”是全國高校教指委中最早舉辦成立儀式、正式啟動工作日程的委員會之一,因此,7月28日北師大會議議程的第一項即頒發聘書環節,首先由主任委員周星教授為副主任委員頒發了教育部聘書,之後又與副主任委員一起為與會專家委員頒發聘書。
會議的第二項日程是由周星主任圍繞教指委工作目標、核心工作、發展宗旨等做主題報告。首先,周星主任介紹了本屆分委會的功能設置與主要工作內容。本屆教育部聘請的專家組具有非常設機構的性質,接受教育部委托,開展高校本科教育調研與谘詢。教育部在工作會議中特別強調本屆教指委的核心工作是要製定出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尤其是藝術學科本科教育質量規範在此之前從沒有過,因此要求包括藝術學理論學科、音樂舞蹈學、戲劇影視學等在內的學科自行製定質量標準。其次,教育部還要求各教指委根據本領域、本學科教學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撰寫研究報告或提供政策谘詢。再次,周星主任發布了全國高校設置“戲劇與影視學”11個相關專業的最新院校數量統計,其中設置“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院校88所,設置“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院校198所,設置“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院校21所,設置“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院校45所,設置“錄音藝術”專業的院校30所,設置“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191所,設置“動畫”專業的院校349所,設置“表演”專業的院校132所,設置“戲劇學”專業的院校5所,設置“電影學”專業的院校4所,設置“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的院校49所。最後,周星主任對教指委任期內工作計劃提出了建議,提出組織兩到三次的青年專家。包括年輕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研討會,同時也出版專門的學術論文集將成果發表等。
會議的第三項日程是與會專家針對教指委工作計劃、學科發展以及製定“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參考框架”等問題的討論。
首先,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長張育華發表觀點。她認為現在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院校數量驚人,遍地開花,但是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所以教育部急於製定國家級標準,但這個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難點。這幾年中國傳媒大學也在攻克這個難點,國家級標準的製定既不能標準化,但是又不能失標準,中國傳媒大學在兩難中做出一定的辦學嚐試和辦學回應。因為戲劇影視藝術這類人才地培養比較特殊,所以傳媒大學製定了一個最終價值目標。在此目標下提出了一個戲劇影視育人理念。其次,為了具體培訓學生,中國傳媒大學還構建人才選拔、課程教學、實踐運用、創作展示這四大培養平台。試圖貫通這四大平台,而四大平台內在的一個關聯就是選拔為先、創作為魂,這就需要釋放學生的創作潛能,因為藝術教育具有引領形象生產的教育願景。
雲南藝術學院院長、教指委副主任吳衛民表達了對教指委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示自己在教指委任期的5年,如果能為教育部提供一些決策依據、提出一些想法,從而促進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哪怕隻是細節,這個責任都是非常神聖的。吳衛民副主任還介紹了雲南藝術學院的基本情況,其包括9個學院、一所附中,其中戲曲學院和影視學院為單獨分設,戲劇學院現有1267名學生,影視學院有469名學生,各自有34名研究生,影視學院和戲劇學院都設有戲劇與影視學的11個專業方向。其次,學校辦學定位主要是培養知識紮實的基礎型人才,另外特別突出的是綜合藝術院校裏麵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所以突出基礎型和實踐型人才,再加上複合型人才是辦學人才培養的立足點。雲南藝術學院發展的著眼點還包括區域性,因此要緊跟西南整個發展的態勢結合起來辦學,這是雲南藝術學院的一個發展規劃。最後,吳衛民教授還根據教學框架的製定提出了兩個建議。第一,製定國家級標準非常重要,曆來在迎接教育部教育評估時,高校總是抱怨教育部從來就沒有專門對藝術院校製定的標準,但是抱怨完以後更需要自我反思,藝術教育也應該自己製定標準。現在教育部賦予各個分委員會這種權利,讓各分委員會認真研究自己的發展,然後設計自己的專業結構,調整自己的學科的時候,在可控的範圍內,專業委員會就應該發揮這方麵的積極作用。但是國家標準與辦學個性之間需要有一個平衡。一個是藝術人才的成長規律,應該在這種統一的標準裏邊,不要所有都搞成一個標準螺絲釘生產,應該具有人才培養個性,另外每個院校的曆史傳承、發展起點、前進可能性跟自己辦學諸多因素有關係,應予以尊重;第二,還是要堅持實踐能力與理論能力並重,現在許多藝術院校辦學定位不準,往往會形成研究能力很強但動手能力很弱的局麵,這就走向了我們藝術院校辦學相反方向,因為藝術院校特別強調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在課程設計裏麵,實踐環境很重要,但是理論環境在這裏邊也要適度,所以在製定標準的時候,這兩個方麵的平衡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