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金屬材料在工藝美術中運用的新途徑
學術論壇
作者:張福文
【內容摘要】材料在工藝美術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其價值體現於工藝美與自然美兩個方麵,即所謂“工有巧,材有美”的有機結合。材料不隻是依附於造型,為造型服務,尤其在工藝美術作品中,材料通過工藝還能展現自身潛在的魅力。如經過打磨的大理石、髹飾過的大漆、切割好的鑽石等,經過工藝處理皆展現材料本該有的特征,體現材料在工藝作品當中的精神內涵。鈦作為一種現代金屬,在現代科技的介入下,經過氧化著色工藝處理,能夠呈現出豐富的色彩,為現代工藝美術創新提供了基礎條件。
【關鍵詞】鈦金屬材料著色工藝美術創新
鈦作為一種現代金屬,早在1795年被德國化學家克拉普魯斯(Martin Heinrich Klaproth 1743—1817)發現並命名。1948年,美國科學家用鎂還原法提煉出批量的海綿鈦①,從此鈦金屬進入工業大規模生產行列。20世紀以來,以鈦創作藝術品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迅速,基礎研究也較成熟,尤其作為首飾材料的運用已不足為奇。但在工藝禮品、建築外觀、器皿等工藝美術領域的運用也仍不夠廣泛。在中國,鈦金屬在工藝美術作品當中的運用還是一個嶄新課題,尤其是在著色方麵的研究,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隨著鈦金屬相關加工設備的完善,鈦金屬在工藝美術創作當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多。充分利用鈦金屬的低密度、耐腐蝕、生物親和性、可變色性等特征,在造型藝術領域取得突破並非隻是一個夢想,筆者主要談談鈦金屬在工藝美術領域發展的兩個新途徑。
一、從鈦金屬的造型特征談其在工藝美術當中的發展途徑
鈦金屬強度高、密度小、質量輕、耐腐蝕性強,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極強的生物相溶性,幾乎不與生物發生任何反應。而工藝美術作品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跟人體或食物接觸密切。鈦的這些特征符合生活用品的基本條件,非常適合充當工藝禮品、首飾、旅遊紀念品、器皿以及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原材料。
以金屬器皿為例,唐代之前是以鑄造器具為多,傳統的鑄造器又以錫、青銅材料為主,器具往往厚重,日常使用並不方便。加上青銅氧化易產生有害物質,不太適合製作日常生活當中的飲具和食具。唐以後,由於冶金水平提高,人們可以提煉出較高純度的金、銀、銅等貴金屬,提高了金屬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從而使鍛造器皿逐漸增多。鍛造器皿與鑄造器皿相比重量減輕,既節約了材料成本,又讓使用者使用方便。高純度純金、銀、銅等雖然在工藝製作方麵相對容易(易於鍛造、焊接、鏨刻圖形等),因其強度低,在使用及運輸當中容易受外力作用而變形或損壞。另外,曆史上曾經流行的錫製器皿、鐵製器皿、鋁製器皿也因材料本身缺陷而逐漸被淘汰。這些材料或影響日常使用,或影響健康,給生活帶來不便,是退出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用柳宗悅的觀點來說就是:“工藝之美就是實用之美……就是健康之美……失去了實用價值,同時也就失去了美。”②因此,工藝美術隻有兼顧了便利性、安全性、實用性才有可能具備真正的美或價值。
新材料能夠發展完全在於其性能更優越。由於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利用其延展性可作為鍛造、衝壓等工藝創作作品。鈦的強度與鋼接近,但比鋼更具柔韌性,即使隻有五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鈦板其強度也非常高,能經受普通碰撞或摩擦。鈦的比重是鐵的60%,這就決定鈦金屬適合做體積誇張但質量很輕的藝術作品。鈦金屬的耐候性、環保性比其他傳統金屬材料都可靠,完全可以用於城市雕塑、建築外觀裝飾等大型作品當中。另外,鈦金屬幾乎不與有機物發生任何化學反應,耐高溫、耐腐蝕,是食器、飲具、首飾等與人體發生密切關係的工藝美術作品的良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