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小鬱竹器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
學術論壇
作者:龔力
益陽地處湘中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土質肥沃、氣候宜人,自古以來就有“竹鄉”美稱,“竹器之城”馳名江南,竹類資源豐富,竹林覆蓋麵積達10萬公頃,其蓄積量達15億株,居全國第二位。竹屬38屬,竹種150餘種,主要品種有楠(毛)竹、黃杆竹、麻竹、龜甲竹、佛肚竹、黃竹、琴絲竹、青皮竹等。因此,百餘年來,益陽人都利用豐富的竹材來構建、裝飾,方便家居生活和公共生活,尤其是頗具地域特色的小鬱竹器。小鬱竹器與水竹涼席、竹骨紙傘被譽為“竹城三絕”。
一、民間藝術瑰寶——小鬱竹藝
在利用竹材的漫長過程中,益陽的能工巧匠經過長期探索,將竹子加工大致分成四大門類,即竹編、竹鬱、竹雕、竹飾。其中竹鬱是益陽在全國竹類加工行業中最具優勢的一種工藝。
“鬱”是益陽地域方言,即折彎之意。小鬱竹藝是一種采用直徑5厘米以下的剛(麻)竹為骨架、毛竹為部件,用小徑剛竹經火加溫等20多道工序製成產品的一種民間傳統手工工藝。含義有二:一是指結構方式而言——產品的立柱竹由橫向竹圍箍結構而成,在縱橫交接處,需將橫向竹子挖出大半,形成鬱口,再經火烤加溫軟化,迅速圍鬱而成;二是指竹材在火中燒烤使其纖維軟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彎曲變形,從而達到製作要求所需的形狀。
在距今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便從益陽南縣塗家台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竹編痕跡。真正納入文字記載,始於明初,據《益陽市誌》記載:“早在明代初年,益陽竹器即成行業,從業者遍布城鄉各地,產品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小鬱竹藝已成為當時益陽的主要行業。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益陽小鬱竹藝產品獲銀獎。改革開放後,益陽竹產業迅猛發展,竹地板、竹涼席、竹膠板暢銷國內外。20世紀90年代鼎盛時期,益陽市人民政府還曾成功舉辦過4屆國際竹文化節。
益陽小鬱竹器則是通過小鬱竹藝,結合拚、嵌、榫合等傳統技法加工製作完成的器具。小鬱竹器以麻竹為主料,鬱口小、工藝精、靈巧輕便,曆來以造型優美、做工精細而聞名。小鬱竹藝工序較複雜,一般比較大型的竹器多達30多道工序。以一條常見的竹沙發的製作程序為代表可以看到小鬱竹藝獨特的成型工藝,工序流程主要為:下料→燒油→加溫→調直→火彎→鬱彎→做圍折→鋸鬱口→開鬱口→挖鬱口→火鬱口→預製鬱口→打架成型→刮青→嵌承挽→削竹麵→安竹麵→安壓片→上扶手→做竹丫花→安竹丫花→上背部花板,經過這樣層層複雜的製作,然後精修、打磨、上漆,一條竹沙發才基本完成。
二、獨具特色的竹藝文化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生產活動的特征時指出,“動物隻是按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豐富多彩的小鬱竹器是人們利用竹子使自己的愛美之心對象化的產物。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對竹子進行加工,使之成為實用的物品。在加工過程中,受愛美之心的驅使,對竹子進行藝術化處理,從而使加工出來的物品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因此,竹子工藝品大都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大功能。當然,有些竹子工藝品的實用功能退化了,其審美功能則被大大強化。
小鬱竹器表麵光亮平滑,用竹青的自然色組成圖案,淡雅相宜,別具一格。經拋光雕刻後的竹器,更是色澤光滑,畫麵栩栩如生。經過硝酸處理著色後的圖案,呈現出富有民族風格的古銅色,再配上竹丫鬱製花紋,更是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