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3 / 3)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靈皋,一字鳳九,晚年號望溪,籍貫安徽桐城人,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時,再入南書房,任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等職。七年(1742)辭官歸。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賞析】

文章通過幾件逸事的記敘,表現左光鬥識才、惜才、為國選才的品格和一心為國、臨危不懼的精神,表達作者對左、史兩人的崇敬之情。文章寫得形神畢備,可歌可泣。

本文的選材、謀篇、人物刻畫、語言運用等都有其特色,這裏簡介以下兩方麵。

一、通過行動、語言和肖像的刻畫表現人物的精神麵貌。如寫左光鬥注意了解民情,能深入民間,又不願驚動當地官民的工作作風,是通過“風雪嚴寒”中“微行”這一行動反映出來的。寫他在古寺看了史可法“方成草”的文章,“即解貂覆衣,為掩戶”等行動,反映他對這一新發現的人才的深情厚愛。“叩之寺僧”,為的進一步了解,也是關心愛護之情所驅使。寫“及試,吏呼名至史公”時,左“瞿然注視”,表現他在古寺隻看了史的文章,因史“伏案臥”而未識其麵,此時聽到吏呼史的姓名,自然不勝驚喜,深情注視。“呈卷,即麵署第一”,表現他對史可法寫的文章給予高度評價,通過文章深知其人。所有這些,都反映他善於發現人才,大膽選拔人才。他說的“他日繼吾誌事,惟此生耳”,表現他獎掖英才的目的是為國選才。對照他後來在獄中所說“國事糜爛至此,……汝複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就更能看出這一點。“不速去,無令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這些話,在嚴厲責備中飽含著摯愛與殷切的期望。“因摸地下刑具作投擊勢”,也是這種矛盾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寫左公在獄中的形象,第一句是“席地倚牆而坐”。這是在“麵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的情況下的姿態,左公剛毅不屈的氣節由此生動地表現出來。“奮臂以指撥眥”的動作和“如炬”的目光,寫出他因聽出史可法的聲音時又驚又喜又惱的感情。“目光如炬”的形象,還表現出盡管他身體備受摧殘,但仍然充滿活力與熱情,那目光是鼓舞後繼者奮勇前行的火炬,是燒向邪惡勢力的烈焰。左光鬥的品質和精神麵貌就是通過上述言行與肖像特征顯示出來的。

二、以史可法映襯左光鬥。本文所記逸事,直接寫左光鬥的二件。另外兩件,表麵看來是寫史可法,實際是為了表現左光鬥忠毅精神的感人之深。寫史可法統兵作戰時忠於職守,反映左光鬥“他日繼吾誌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為現實,說明他識別人才的卓識與為國選才的成效。史可法之所以那樣做,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因為“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寫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史可法向人涕泣談及左公獄中事,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這是對左的讚頌,也是對自己的策勵。由此可見,寫史即所以寫左,史的言行實際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輝的折射,把他們聯係起來寫,使彼此相得益彰。

病梅館記

龔自珍

【原文】

江寧之龍蟠(1),蘇州之鄧尉(2),杭州之西谿(3),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4),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5)。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6);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7)。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8),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9);以五年為期,必複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10),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注釋】

(1)江寧之龍蟠:即今之南京龍蟠裏。(2)鄧尉:山名,在蘇州市西南。(3)西谿:在杭州靈隱山西。(4)欹:傾斜不正。(5)固也:固然如此。(6)明詔大號:公開宣布,大聲號召。(7)以夭梅、病梅: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8)鬻:賣。(9)解其棕縛——將棕繩麻絲的捆縛解除。(10)甘受詬厲——甘心承受別人的詬罵厲斥。

【譯文】

江寧的龍蟠裏,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產梅。有人說:“梅以枝幹彎曲為美,筆直了就沒有風姿;以枝幹橫斜為美,端正了就沒有景致;以枝幹疏朗為美,稠密了就沒有姿態。”本來是這樣。這些文人畫士心裏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號召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刪掉繁密的,鋤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拿這作為職業來賺錢。梅的枝幹的橫斜、疏朗、彎曲,又不是愚蠢的、隻知賺錢的人能憑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畫士這獨特偏嗜的隱衷明白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培養橫斜的側枝,刪掉繁密的,傷害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阻抑它的生機,這樣謀求高價,於是江蘇、浙江的梅者病殘了。文人畫士所造成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個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殘的,沒有一盆完好的。已經為它們流了三天淚,於是發誓要治好他們:我放開它們,順著它們的天性,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裏,解開捆綁它們的棕繩;以五年為期限,一定要使它們恢複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態。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甘心情願受到辱罵,設立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樣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時間,又有很多空閑的田地,來大量貯存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的時光來治療病梅呢!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庵,又名鞏祚,浙江仁和(現在杭州市)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的外孫,從12歲起就跟隨外祖父學習《說文》之學,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由於龔自珍在政治上主張改革,受到頑固派的打擊、壓製,直到道光九年(1829)他38歲時才考中進士。以後曾任國史館校對、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職,一直都沒有得到清王朝的重用。道光十九年(1839)他辭官回家,先後在杭州紫陽書院和江蘇丹陽縣雲陽書院講學。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於丹陽書院。

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是晚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曾與林則徐、魏源等人結成宣南詩社,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對以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運動,產生過重要影響。龔自珍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留下了300餘篇散文和800餘首詩。其散文縱橫博奧,汪洋恣肆,感慨國運,抨擊時弊,有很強的抒發力量。龔自珍著述豐富,集有《龔定庵全集》。

【賞析】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被迫辭官歸裏,他有感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大批人才被扼殺,憂憤交集,寫下了這篇《病梅館記》。

作者迫於當時反動統治的嚴酷,采用含蓄隱晦的筆法,托物喻人,通過植梅這樣的生活瑣事,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治階級束縛人們思想、扼殺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追求解放的強烈願望。

本文是一篇政論性的小品文,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托物言誌。

作者作本文的主題,是表達要求改革、追求自由解放的願望,揭露滿清統治者扼殺人才的罪惡。清王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世,從清初開始,就對人民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特別是對有反抗傾向的文人,動輒就從其作品中尋章摘句,羅織罪名,大興文字獄。有清一代,據不完全統計,先後興文字獄近九十起。每次冤獄中,株連所及少則數人,多則數百,使當時的文人“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龔自珍《詠史》詩)。在這種“萬馬齊喑”的形勢下,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無法從正麵明言,所以作者以新穎的構思,以梅喻人,托梅議政,深刻而含蓄地控訴了統治者“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於僇(戮)之”(龔自珍《乙丙之際著議第九》)的罪行,抨擊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表達了自己要“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的決心和願望。

作者在文章中圍繞“療梅”這一中心,以梅喻人才,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等摧殘梅樹的事實,來影射封建統治者對人材“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龔自珍《乙丙之際著議第九》)的扼殺;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來暗指封建社會“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耳以嵩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龔自珍《古史鉤沉論》)的統治手段;以“療梅”來象征作者要求變革和解放的主張;作者“甘受詬厲”,決心“療之,縱之,順之”,“複之全之”,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戰鬥激情和勇氣。通過這種比喻手法,作者突破了當權者的限製,比較自由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和追求。同時,這些貼切的比喻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聯想餘地,發人深思。

這篇文章一共不過二百八十字,但行文緊湊,層次清楚,從梅的產地、評梅的標準、夭梅者的心計、梅的境遇到療梅的決心、行動、計劃、感慨,層層深入,周密、充實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文中用了不少整齊、簡短的句式,鏗鏘遒勁,富於感情,讀後使人感受到作者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願望,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