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高職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阮紅霞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我國高職教育的會計教學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會計教學模式改革也變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提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為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以及職業技能。
關鍵詞:項目導向 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改革
一、高職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方,學生為被動方,學生隻是機械地學習教師給他灌輸的知識。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弱,導致學生對於會計的學習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隻是照著會計分錄“依葫蘆畫瓢”,難以理解其與經濟業務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這與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違背。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應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法來對會計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現使用各種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模擬各種職業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具有學習的驅動力,實現會計教學中的“教、學、做”一體化。
所謂“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是指教師將某一門專業依據技能內容不同將課程劃分成若幹個技能學習單元,每一個技能學習單位可作為一個項目,再將項目分解為若幹個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實現項目的學習,從而完成某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會計》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使教學與企業會計具體工作有效的聯係起來,實現與崗位之間的對接,對培養高職院校的會計應用型人才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實現了學生可以在“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通過對《基礎會計》理論和實踐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此方法可以改變原有的會計教學脫離實際的弊端,將無形的知識轉變成有形的具體內容,明確學生學習的內容與方向,將複雜的課程內容進行整理,實現將項目內容貫穿到會計學習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將項目分解,形成以任務為點構成的知識點,由知識點形成具體的知識線和知識麵,改變學生的聽課狀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操作中主動地收集資料,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與判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也促進學生團隊寫作意識的形成。可見,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來促進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學模式改革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與方向。
二、高職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確定項目與任務。“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首先需要明確課程的項目與任務。項目劃分不但需要明確教學內容,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應用性價值,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應具有一定的難度;任務的分解與確定需要體現出會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完成若幹個任務,從而實現一個項目。根據會計的工作流程,將《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分為七個項目,即初識會計、填製憑證、登記賬簿、編製報告、解讀報告、綜合項目、管理會計工作;19個任務,即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會計工作崗位,布置會計工作崗位填製、審核原始憑證,會計科目與賬戶,製定會計分錄填製、審核記賬憑證,登記總賬,登記明細賬,更正錯賬,月末處理,製定資產負債表,製定利潤表,看懂現金流量表,看懂資產負債表,看懂利潤表,組織財產清查,選擇賬戶處理程序,綜合知識應用,組織會計工作。
(二)學生分組製定計劃。“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常用的一個模式就是分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幹個項目學習小組,每一個項目學習小組的規模不宜過大,其成員為4-6人之間為佳,確定項目學習小組的組長。需要注意的是:分項目小組的時候需要注重不同性別、能力以及優勢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裏,做到以優帶差,優勢互補,各個小組實力水平處於均衡狀態,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隨後,教師下發項目指導書,小組成員在教師指導下將項目分解為若幹任務,據此製定出相應的任務實施計劃,便於更好的實施項目。小組成員一般按照“接受項目指導書→獨立思考→分解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完成項目”幾個過程,實現與課程相關的工作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項目實施階段。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發揮監督和指導的作用,學生主要是根據項目實施情況以及發現的問題,控製實施發展的階段,促進項目有效的進行。具體來說,整個會計教學過程中都是圍繞著項目製定、任務分解、布置、完成、總結以及評價幾個部分內容,任務驅動的會計項目實施過程如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往往都是教師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如在出納崗位業務中,需要了解簽發支票、填製彙票申請等,這些學生在理論中學習過,但是具體如何操作並不是很清楚。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上適當給予示範,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