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財會教育
作者:袁中文
摘要:探索工學結合模式,加強實踐環節教學,為企業培養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目標。如何實現工作和學習的無縫對接,是目前高職教育麵臨的共同問題。本文對會計類高職教學如何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從原因入手,分析了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實際操作思路。
關鍵詞:會計類 實踐教學 校企合作
高職會計類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麵臨的工作崗位是中小企業的會計核算及相關崗位,也有部分從事審計及相關崗位的工作。對於高職學生,更強調應用性,即畢業上崗後,能立即適應崗位要求。這就要求在學校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提高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教學質量,更好培養能與企業要求相符合的應用性人才,高職院校必須強化實踐教學,通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讓學生能在畢業後實現與實際工作的零對接,快速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良好效果。
一、加強實踐教學的動因
目前許多學校會計類專業教學由於實踐環節的薄弱,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往往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適應過程;同時現有的實踐教學與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實際要求也有一定距離,使學生看見業務文字描述題會做,看見實際業務憑證茫然。這與“零適應期”和“零距離”的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極不適應。所以,高職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放在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上。
會計職業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職業,準則、製度、法規等處於一個不斷變化、更新、完善的過程,需要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要掌握知識的遷移方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加入WTO後企業規模和數量的高速擴張,對財務人員需求量增加。但另一方麵,高校擴招在數量上取得了突破,整個社會勞動力由以前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企業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苦惱,學生也為找不到理想就業單位或者滿意的崗位而鬱悶,可見供需雙方都有需求,但是雙方的要求難以達成一致。
二、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由於會計崗位的保密性很強,涉及科研、人事、政策、客戶信息等商業秘密,所以很多單位不會讓學生接觸實際業務。作為高職會計類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企業內部的專項實習、階段實習及頂崗實習已深陷“困境”,流於形式。
(一)企業實際情況
對於大型石化、鋼鐵、化工等企業,由於規模較大,有可能需要較多的會計人員,但這種企業數量畢竟有限。中小企業從規模上或從成本角度不可能需要很多的會計人員,而中小企業又是會計類學生就業和實習的主要去處。一個隻需兩三個人工作的崗位,來十幾個人實習,對企業和學生都是不切實際的。企業接受學生實習,不僅會打亂企業正常的工作秩序,也難免給企業會計等部門增加工作量;企業會計人員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又要抽空指導實習學生,而且缺乏教學經驗,有的不願意將技能和經驗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即使願意,在短時期內傳授給學生也存在一定的難度;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費用會增加,政府又沒有相應的減免稅政策,這些均抑製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實習學生作為新手不熟悉企業業務,不能獨立承擔會計任務,工作中易出現差錯和事故,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所以一些企業隻能安排學生做些簡單的辦公室工作。
我校一方麵讓學生自己聯係實習單位,另一方麵主要通過校企合作,簽訂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讓學生實習,但由於事務所辦公場所的限製、業務量的差異,造成一部分知識掌握好、能吃苦的學生被事務所留用且成為業務骨幹,也有一些學生沒有出過外勤,基本在所裏整理資料或者工作底稿。
另外,從企業招聘會計人員的要求看,基本都有一條需要三到五年的經驗。企業隻想用人,不想自己培養人才,這一方麵是會計學生實習的困難所在,另一方麵也是用人和求職的矛盾所在。
(二)學生實際情況
筆者結合自己在企業工作的經曆、教學過程和畢業生的調查,發現目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欠缺的是:一是理論不能馬上轉化為實踐工作的指導,隻適應學校教學模式做賬。二是知識麵狹窄,遇到實際業務思維僵化,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全麵融合,觸類旁通。作為一名會計專業畢業生,除了具備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外,還應對企業管理、審計及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三是遇到問題不主動思考,不能很好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缺少改善工作的管理建議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