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路(1 / 2)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財會教育

作者:李淑紅

摘要:如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會計人才是擺在高職院校麵前的重要課題。而實踐教學直接關係到未來會計人才的能力和整個會計工作的質量。本文以河南經貿職業學院為例,總結了高職院校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並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為今後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 會計實訓

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幹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提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在製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考慮到高職學生特點,以“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為培養理念,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技能型人才。而會計作為一門技術應用性較強的管理類學科,應強化會計實踐教學,使學生一畢業就能進入工作角色,實現畢業與就業之間的“無縫對接”。本文以河南經貿職業學院為例,總結其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並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為今後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理論支持。

一、我院“三位一體雙融合”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我院的會計實踐教學主要采用的是“三位一體雙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三位一體”是指隨課分散實訓、課程綜合實訓和專業綜合實訓三大項目,並在實訓內容上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雙融合”是指在進行手工實訓的同時安排電算化的實訓。具體做法是:(1)隨課分散實訓。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法、成本會計的授課過程中,以每一部分的理論知識為依托,模塊化地安排實踐教學。充分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如基礎會計裏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製、錯賬更正等;財務會計裏存貨的核算、固定資產的核算等;成本會計裏各種費用要素的分配、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等;以及稅法裏各稅種的計算。這一環節是會計實踐教學的開始,也是基礎。(2)課程綜合實訓。主要是在開設基礎會計課程的學期期末(一般在大一第一學期),利用一周的時間進行實訓。以某一個生產性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實際經濟業務為依托,讓學生采用一定的會計核算程序,進行會計業務的仿真模擬演練。包括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製、賬簿登記,等等。當然,在業務內容的選擇上,也會充分照顧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業務的選取以基礎會計裏所學的內容為限。該實訓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核算方法並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3)專業綜合實訓。一般安排在第五個學期,在學完兩年的專業課程的基礎之上,進行專業綜合實訓。提供給學生一定場所和模擬材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操作。目前開設的實訓項目主要有工業企業會計實訓、商業企業會計實訓和電算化實訓。專業綜合實訓使分散的實踐效果得到升華,形成職業崗位綜合能力。(4)會計電算化。首先是從大一的第二學期開始,開設電算化課程,分為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部分。然後在專業綜合實訓時,采用跟工業企業會計實訓同一套模擬實訓材料進行電算化實訓。手工和電算化相互融合,使學生既會手工操作,又能運用計算機完成一套賬務處理操作。

二、我院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一)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

目前我院的會計實踐教學,隻注重了會計核算環節,而基礎的會計工作、操作規範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在實踐教學中,頻頻出現原始憑證粘貼不規範、憑證亂撕亂扔、字體潦草、賬簿亂塗亂改等現象。雖經任課教師多次糾正,仍有一些同學覺得無所謂。因此,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的同時,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迫在眉睫。但職業素養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工作:第一,在新生入學後的專業介紹中,專任教師除了要介紹會計工作的重要性、會計人才需求現狀、學校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外,更要強調當今企業對會計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第二,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灌輸職業概念,同時聘請優秀畢業生、行業企業專家到學校與學生麵對麵地進行交流,以其切身體會談談練好基本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的益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職業意識;第三,盡可能地安排時間帶領學生到合作單位參觀,了解企業財務部門的崗位設置情況及人員分工,通過真實、直觀地瀏覽企業會計人員的工作成果,使學生認識到該怎麼去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四,進行會計文化建設,在實訓室、樓道、教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場所,進行會計文化建設,營造職業氛圍。可以說,這種隱性課程,將春風化雨,時刻影響著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