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旦老校長李登輝 時代的遠聲(1 / 3)

複旦老校長李登輝 時代的遠聲

紀事

作者:華聲

初夏,天氣漸暖,走在複旦的校園裏,卻依然可以感覺都市的節奏。在這裏,關注是不可少的。即使窗外無人駐足,孜孜不倦於3108教室的學生,還是會想到舞台下那些熾熱的目光。舞台?相輝堂內,年複一年的話劇節、畢業大戲、搖滾音樂節。這裏的確是舞台,但舞台,卻不僅僅是這裏。學習的、求職的、戀愛的,奮鬥著、沉思著、苦惱著。

就這樣,春來秋往,寒暑易節。平凡卻膠著。

這是怎樣的一個時代?網絡時代,全球化時代,Chinamerica時代……凡諸種種,似雨後的大理石路麵,浮光掠影,令人目不暇接。學而優則仕,於是乎封官拜爵,齊家治國;希求獨立之人格,自當幽居象牙塔內,采擷靈魂中的點點星火;渴求強健之身體,亦可揮汗於運動場內,歆享勝利之喜悅。不過,沉浮官海、徜徉書海、泛波碧海,雖有一時之喜樂,終難免若有所失。

是啊,我們善於遺忘,遺忘了憂愁和喜悅。

就這樣,忘卻了寒暑易節,春來秋往。

卻,也忘卻那——

靜水流深……

歸來

1904年冬,李登輝回到中國。

生於南洋的他,在接受過初等教育之後,在16歲那年奔赴新加坡,就讀於英華書院( Anglo Chinese School),在那裏,李登輝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三年後,他再至美國,在俄亥俄州 (Ohio) 威斯雷陽大學( Wesleyan University)讀預科。繼而,1897年入耶魯學院(注:耶魯學院時屬大學校本部);1899年6月,獲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

是年,李登輝28歲。

可是,事業才剛開始。生命也才開始不久。

對於老校長李登輝,曾就讀於複旦大學的胡秋原寫道:“先生和孫中山先生是經過同一種精神體驗的。但先生畢生盡瘁的,是與中山先生不同的事業。孫先生是一政治家,李先生是一教育家。”

而他從事教育事業之起點,從1900年似乎便開始了。

是年,李登輝至檳榔嶼,任英華書院英文部主任。在當地,李登輝結識華僑領袖林文慶,共同發起檳榔嶼華僑“好學會”,鼓勵土生華僑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

1901年上半年,回到巴達維亞後,李登輝又在當地創辦了第一所初級華人英文學校——耶魯學校,自認校長。爾後,到了9月,中華會館正式接辦耶魯學校,改名為“中華會館耶魯學院”,李登輝仍擔任校長。

1903年5月1日,李登輝辭去耶魯學校校長職務。

次年冬,回國。

任教

回國後,李登輝最終選擇落足上海,加入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對此,曾共事於青年會的顏惠慶說道:“(李)返國後……決定在國內創辦大學,以期造就人才。待後李氏與餘加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李氏後另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藉以喚醒青年人之愛國思想。”

1905年7月1日下午,寰球中國學生會在上海北京路十五號青年會廳成立。

同年9月14日,複旦公學在吳淞提督行轅舉行開學典禮。

1906年1月,李登輝正式到複旦公學任教。

1913年,李登輝被評為複旦公學校長。

1917年,學校改稱“複旦大學”。

巨變前夕的深夜裏,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多少年炮聲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有人說那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是局。但也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