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觀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1 / 2)

秦觀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國學

作者:孫聚成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也有人說,命運決定性格。對於秦觀,可能兩者皆而有之。

出生於江蘇水鄉的秦觀,性格溫和,感情細膩,敏感而多情,是典型的江南才子。但命運一次次的打擊,把他錘煉成了一名憂鬱的詞人,一個哀傷如大海一樣浩瀚無邊的過客,一個飛紅萬點愁如海的遊子。在感悟人生困頓和生活無常的同時,秦觀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纖麗淒婉的小詞,成為婉約派的重要代表。

少年不得誌,青年遇挫折,中年被貶逐,英年即早逝。秦觀的一生,充滿顛沛流離,充滿挫折坎坷。迷茫淒楚的境遇,絕望悲傷的心境,也讓秦觀的憂傷,如涓涓細水,在詞的河流中緩緩流淌。

秦觀,字太虛,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秦觀自幼便喜歡讀書,少年才俊,文麗而思深,名盛一時。在他的《精騎集·序》中,他這樣回憶道:“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與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天資過人的秦觀,告誡人們要珍惜大好時光,勤奮學習,有所成就,

學而優則仕是天下讀書人的夢想,也是秦觀畢生的追求,然而他的科舉征途卻屢遭挫折。神宗元豐元年,秦觀第一次參加科舉應試,滿滿的期望卻換來了落第的結果,於是他便“杜門卻掃,日以詩書自娛”,這一次考試失敗,對他精神上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神宗元豐四年,秦觀再赴考場,卻依舊名落孫山。科舉的接連失利,使得秦觀心境更加憂愁悲鬱,他曾經用“風俗莫榮於儒,材能鹹恥乎未仕”來表達自己的悲憤。此後,秦觀轉變態度,學習時文並向時人投獻詩文,望獲舉薦。神宗元豐八年,秦觀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終於成功考取進士,踏上了屢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秦觀一生失意,他的命運與蘇軾密切相關。秦觀才華橫溢,但有才學的人不一定能出人頭地。兩次科考均告落第,在秦觀心灰意冷,自暴自棄時,蘇軾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說他“有屈,宋才”。在蘇軾的鼓勵和力薦下,秦觀終於在36歲時得以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後來,秦觀又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經常出入蘇軾門下,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秦觀初被授定海主薄,後調蔡州教授,開始做一些基層的文教小官。哲宗繼位後,太後執政,蘇軾迎來了政治生涯的高峰。秦觀也遷國史院編修,得以追隨蘇軾身邊。在這一段時間,秦觀與眾師友談詩論詞,把酒唱和,生活閑適,心情愉快。春風得意之時的秦觀,並沒有像蘇軾一樣盡心盡力耕耘政治理想,而是更加風流多情。在文學的領域孜孜不倦,也許那就是秦觀的理想。

這時期的秦觀,因為幸福而才思更加敏捷,並創作出了著名的詞作《滿庭芳》:“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首詞用繪畫般的筆法點染出淒涼的秋景,將離愁別恨抒寫得纏綿淒傷,如同落花流水間傳出的天簌之音,征服了無數人的心。此詞一出,便名聲大振,蘇軾拿柳永與秦觀相比,稱其為“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但是,好景不長,轉眼間黨爭又起。秦觀先是受到蘇軾的株連貶出為杭州通判,後又因“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來到了他生命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驛站。

郴州,地處五嶺,宋時開發尚少,山姿水色壯美秀麗。前程渺渺,旅途遙遙,不幸的際遇和艱辛的旅程,使秦觀滿懷離愁之淒苦,憂壯誌之未酬,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每每文思泉湧,留下了不少絕句佳篇。如他的《臨江仙》一詞:“千裏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首詞狀旅途風景,如在目前;渲染離情別緒,感同身受,全詞意新語工,婉轉含蓄,傳誦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