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秦觀又先後被移送到橫州、雷州編管。在短短數年間,他不斷地遭受削職、除名,一貶再貶,從一般的逐臣淪為流放的罪犯,連續的沉重打擊,使他的心情益趨感傷。元符二年歲暮,他身處雷州,眼前即是天涯海角,舉目無親,內心深深絕望,竟自做《挽詞》,抒寫“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荼毒複荼毒,彼蒼哪得知”的深冤無告、橫遭災禍之悲。元符三年,宋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觀在得到朝廷的放還詔令,欣然啟程北歸,到滕州時,這位薄命才子溘然而逝,年僅52歲。
仕途失意對秦觀打擊很大,他心中鬱積著怨氣,情緒低落,痛苦萬分,在憂傷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觀後期的詞作大多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字裏行間浸透著悲苦,蘊含著一種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傷感。這是一種在風雨摧殘中流淌出的柔弱的淒美,讀著令人心痛,讓人流淚。他被貶處州時,將身世之感融入詞中,寫下了一首悲苦的《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把他心靈深處的輕微顫動,化作縷縷愁情,彌漫於詞作之中,空留一地落紅和一聲長長的歎息。
在漂泊流蕩中,秦觀把對愛情的讚美作為一種心情的抒發,寄托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他的名作《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詞中,秦觀不齒那種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羨慕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在他的精心提煉和巧妙構思下,古老的題材化為閃光的筆墨,迸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從而使那些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優美的語言,精巧的構思,強烈的感情,深遠的意境,揭示了愛情的真諦:隻要兩情永遠真誠相愛,堅貞不渝的愛情就能夠超越時空永存。正是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將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讀來蕩氣回腸,驚世駭俗。
由於多愁善感的性格,秦觀更擅長創作憂傷哀怨、纏綿悱惻的言情詞,並能刻畫出一種纖細幽微的情感境界。他的詞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在委婉隱約之詞境開拓方麵,秦觀的創作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並由此而成為婉約派集大成的詞人,被稱作“婉約之宗”。秦觀有《淮海集》三卷,存詞72首,後人又從清人王敬之翻刻本和《花草粹編》中補輯得28首。所存詞中,依然以小令居多數,而且篇篇美奐美侖,精致動人。張炎《詞源》說:“秦少遊詞體製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秦觀留存的慢詞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在委婉言情、鋪敘展衍方麵還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他的《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穀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摟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眼前所見的酒旗、棲鴉、流水等物象,皆能引發詞人物是人非、風流雲散的嗟歎,這也是他出生於社會下層,屢遭流貶之苦的寫照,也幾乎是封建社會眾多下層文士悲劇命運的縮影。秦觀以其婉約淒美的優秀詞作,傳遞出廣大文士共同的心態,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譽。
人生無奈,秦觀把悲苦咀嚼了無數遍,在經曆了過多苦難和折磨後,他站在郴江岸邊,對天地發出了詰問:水為什麼一定要東流?美好的事物為什麼不能逃脫命運的擺弄?我縱然有一身才華,為什麼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左右?這就是秦觀飲譽詞壇的悲歌《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責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