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人為何能統治矽穀(1 / 3)

印度人為何能統治矽穀

封麵故事

作者:龔燦

桑德爾·皮查伊成為“瘦身版”穀歌的新任CEO,讓矽穀的印度人(包括印度裔)又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在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單前三名的企業中(穀歌、蘋果、微軟)中,就有兩家企業的CEO由印度裔擔當。那些總部設在美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除了微軟和穀歌,印度人還貢獻了數位CEO,包括百事公司的盧英德、花旗銀行的潘偉迪、諾基亞的拉吉夫·蘇裏等。至於在其他大企業擔任副職的印度人更是數不勝數。斯坦福大學維韋克·瓦德華教授2014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科技行業約15%的初創企業是由印度人創建的,這一數量比英國人、中國人以及日本人所創建的企業總和還要多。在矽穀的高科技公司了,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人。不得不承認,印度人在矽穀所向披靡。

敢說敢拚愛表現

199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娜尼·薩克森分析了1980年到1998年創立的科技公司,其中17%是由華人經營,7%由印度人掌控經營。1995年至2005年間成立的美國科技公司中,25.3%的CEO或CTO(首席技術官)是在外國出生的,在半導體等行業領域,外國移民初創公司比例更是高達35.2%。根據考夫曼基金會的統計,2006年至2012年矽穀每10個初創企業中就有4個由移民創建或聯合創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印度人創辦。矽穀不再是白人的天下,印度人逐漸成為這裏的統治者。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隨著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印度大批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蜂擁進入美國和矽穀,這些才華橫溢、勤勤懇懇的印度人在矽穀逐漸打破了移民的玻璃天花板,推動創新界限,攀爬到如今矽穀權力的巔峰。

印度企業家為何在矽穀如此成功?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是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印度高等教育很早就開始實行全英文教學,語言上的優勢使得印度人在美國生活和工作有很大便利;二是印度人特團結,抱團取暖,相互提攜,一步一步壯大印度人的勢力範圍。

美國的印度移民數量非常多,擁有高學曆,英語流利,政治學家德韋什·卡普爾認為這是印度人相比其他外國移民更有競爭優勢的地方。其實隨著英語的普及,印度人的英語優勢在縮小。他們的優勢更多在於,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文化和思維方式與西方更為相近,熟悉西方企業運作方式,善於溝通和表達以及“拉幫結派”,處事靈活,具備高情商和領導團隊能力。瑞士聖加侖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印度高管傾向於參與式管理,與下屬建立良好的關係。

而且相比於含蓄的華人,印度人的性格開放熱情,敢說,愛表現,同時又懂得服從和妥協,善於爭取每一個機會,更能適應歐美文化。印度裔企業家和工程師還活躍在美國移民問題公共爭論的前沿,他們敢於使用和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

瓦德華教授提到,印度年輕人的偶像不是賈斯汀·比伯,而是矽穀的印度裔企業家沙比爾·巴蒂亞。矽穀的印度人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功利心,也很努力和拚命。知乎網友“吳湘”談到他的女上司是第二代印度移民,對工作的狂熱和吃苦耐勞是普通員工所不能比的,每天早上7點多來上班,晚上8點以後回家,半夜12點以後還在工作和發電子郵件是家常便飯,工作同時不忘在各部門拉關係和認識上層,打探消息。這位女上司還有6個兄弟姐妹,個個都是英美大公司或者名校的高層。

抱團取暖一致對外

印度人在海外的抱團文化已是眾所周知。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在美國某地有個印度人開的加油站生意還不錯,許久以後有印度人在旁邊開了便利超市、餐廳、汽車維修店,生意自然越來越好。在另一個地方,一個華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也還不錯,不久之後便有了第二家華人加油站、第三家華人加油站、第四家華人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