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俄通婚始於何時(1 / 1)

中俄通婚始於何時

專欄

作者:孫越

今天住在黑龍江北岸的俄羅斯人,小眼睛,膚色黃裏透黑,外表與內地的俄羅斯人不一樣。據考證,他們是早年中俄通婚留下的後代,與黑龍江南岸的中國人本是同宗同族,有血緣關係,俄羅斯人稱他們為阿穆爾人。那麼,中俄跨國婚姻始於哪個年代呢?

阿穆爾州國際檔案館館長波羅塔瓦雅說,回答這個問題,要讀一讀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東正教神父的專著,那裏記載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根據俄羅斯法律,華人先要接受東正教信仰,才能和俄羅斯新娘在教堂舉行婚禮。其次,原阿穆爾省省長有關華人在遠東情況的公務記錄,也保存了遠東地區華人婚喪嫁娶、務工務農和外國人加入俄國國籍的原始記錄。

查詢的結果是,東正教神父的專著對華人入教情況有所涉及,但記錄不詳,可見宗教文化融入絕非一日之功。倒是阿穆爾省公務通報,對華人入境者簽證發放等情況的記錄頗為翔實。以1897年1月和2月兩個月為例,入境俄羅斯的華人人數隻有4人,而到3月,入境華人激增至236人,以後每月呈增長趨勢。

19世紀中葉,盡管中俄兩國邊界劃定,給雙方民間交往留下空間,但跨國婚姻尚未出現端倪。直到20世紀初期,俄羅斯媒體才開始對中俄通婚有所報道。當時,俄國政府開始有計劃地向遠東移民,成分主要是農耕移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女性,借以改善阿穆爾地區和濱海邊疆區域女性匱乏之劣勢。

他們前來遠東,恰好與20世紀初批量入境俄國的華人勞工和商販相遇。當時入境俄羅斯的華人男女比例落差也很大。僅以伯力為例,一次入境俄國的中國勞工,1000多人中隻有幾十名女性,導致大多數年輕的華工隻能找當地俄國女人結婚,也有少數人與其他民族女性通婚。婚後,大部分華人被同化,加入俄國國籍,這是大多數華人移民的命運。

俄國政府當時幹涉華人與俄羅斯女人通婚。首先,俄官方要求入境華人需皈依東正教,並在教堂裏接受正式洗禮,才有權與有身份、身體健康的俄羅斯女人通婚。那些不接受東正教的華人,雖然也可以與當地人通婚,但他們隻能娶到“不貞潔的”或者離異的女人,抑或身體上有殘疾的俄國姑娘。

根據俄國法律規定,華人男子與俄羅斯姑娘通婚,是他們滯留在俄國境內,並且獲得俄國國籍的唯一正式渠道。假如俄羅斯女人嫁給不願留在俄國境內定居的華人男子,她們和子女將自動失去俄國國籍。從曆史檔案的記錄看,俄國當局對於華人滯留俄羅斯以及與俄羅斯女人通婚的態度是既歡迎又謹慎。因為,一部分與俄羅斯女人通婚的華人在中國有家室,他們與俄羅斯女人結婚屬於重婚,目的是為了獲得俄國國籍,以達到長期居住俄國經商的目的。而一旦他們離開俄國,俄羅斯女人便遭遺棄。

那時俄羅斯沒有雙重國籍法,因此不少俄羅斯女人為了保全家庭,隻得放棄俄國國籍,與華人丈夫一同返回中國定居。據統計,僅1938年就有194位20多歲的俄羅斯女人前來中國定居。

海蘭泡(俄稱布拉格維申斯克,意即報喜城)有位阿穆爾女郎,姓尼古琳娜,她的曾祖母是俄國吉卜賽女郎,姓塔蘭,在遠東與一位中國富商王旭林(音譯)邂逅相逢,結為連理。曾祖父王旭林婚後改用曾祖母的姓氏。他們的家史沒留下什麼文字記載,塔蘭的後代們隻記得,先輩們曾經住在阿穆爾州一個叫達姆布卡的小村子,那裏住過不少中國的淘金者,他們都很富有。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斯大林“大清洗”運動也涉及對華裔的整肅,中俄跨國婚姻遭了殃,塔蘭家族遭遇了暴力抄家和沒收財產,他們頃刻間就變成了窮人。如今,老奶奶已年逾八旬,當年跟父親學的中文幾乎忘光,唯有隻言片語還殘存在記憶之中。她一個兄弟後來娶了來俄經商的中國姑娘,所生後代外貌與華人無異。

從古至今,中國男人最吸引俄羅斯姑娘的特質,就是勤勞肯幹、掙錢顧家、疼愛孩子。百餘年來,俄羅斯遠東姑娘嫁給外國人從來首選華人。與沙俄時代不同的是,今天俄國姑娘嫁給華人不必再擔心失去國籍,即使生活在中國,她們也可以放心地使用俄國護照;而中國小夥子想加入俄羅斯國籍也不是問題。如今,俄羅斯既不會被強迫華人皈依東正教,也不必非學俄語不可。隻是對他們來說,入籍俄羅斯已不再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