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更強更遠的東風家族(1 / 1)

更強更遠的東風家族

專欄

作者:施洋

9月3日,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展出了多種新型武器裝備。作為其中威力最大,威懾力最強的武器,第二炮兵部隊照例作為地麵裝備方隊的壓軸武器出場。與往年不同,今年閱兵中解放軍展出的6個方隊的7種第二炮兵導彈中,有多達4種屬於中程導彈,無論在種類還是所占比例上,都創下了新中國閱兵以來的紀錄。

所謂中程導彈,一般是指射程介於近程導彈和遠程導彈之間的武器。各國對於“中程”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根據美蘇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這類導彈包含了射程500-1000公裏射程的中近程導彈和射程1000-5000公裏的中程導彈。在此前的幾次閱兵中,中國已經展示過東風-3(已退役)、東風-4(已退役)、東風-21、東風-21丙等中程彈道導彈和東風-10中程巡航導彈,而這一次,中國又展出了東風-16和東風-26兩種中程/中遠程彈道導彈。

由於美蘇在冷戰末期已經銷毀了全部的陸基中程導彈,法國的陸基中程導彈也在冷戰後退役,中國因此成為全球主要核大國中唯一仍然保留陸基中程導彈的國家。

與冷戰時期隻要是中遠導彈就要裝上核彈頭毀滅世界相比,當代的中程導彈已經有了許多的靈活性。上世紀70-80年代,當中國最早的中程導彈服役時,其主要任務是對美國在衝繩、菲律賓的一線軍事基地以及蘇聯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大城市進行核報複打擊,而在今天,中國的中程導彈家族可以攜帶多種不同的彈頭,承擔從攻擊機場到大型加固堡壘再到航行中的航空母艦在內的各種任務。

而在十幾年前,中國第二炮兵部隊裝備的導彈中,用途最廣泛的常規導彈還是射程較短的東風-11和東風-15中短程彈道導彈。這兩種原計劃用於抵禦“蘇修坦克集群”的戰術導彈在換裝常規彈頭後,意外地成為當時中國對付“台獨”分裂勢力最好的對地打擊武器。在那個中國空軍還很孱弱、對地攻擊能力也十分貧乏的年代裏,二炮的“東風快車”幾乎是中國軍隊唯一可以信賴的壓製手段。當年兩岸圍繞這些短程導彈的數量和部署還曾展開驚心動魄的諜戰戲碼。

不過隨著兩岸軍力對比徹底倒向大陸一邊,相對航空兵投彈而言低效得多的中近程彈道導彈也就逐漸不再成為對台打擊的唯一選擇。但當發射老式的東風-15已經成為軍校二炮專業的畢業科目時,解放軍的東風導彈又有了更新、更遠的目標:打擊包括航母甚至關島在內的第一島鏈外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今年的閱兵中,中國中程導彈家族如此枝繁葉茂的原因。從基於潛射導彈“巨浪一號”衍生而來的東風-21D反航母彈道導彈,到放大體積射程增加到1500公裏,針對衝繩美軍基地的東風-16中程導彈,再到射程超過2000公裏,可以打擊第一島鏈內目標的東風-10巡航導彈以及射程更遠,可以攻擊關島美軍基地的東風-26中遠程導彈。在中國具備可靠的島鏈外海空軍作戰能力之前,這些彈道導彈將和轟-6K一起,成為中國進行反介入作戰的關鍵力量。

與大多數人的設想不同,這些導彈之所以現在才出現,與中國導彈技術的發展並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對2000年前後就造出固體洲際導彈的中國而言,發展一係列射程1000-5000公裏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並沒有技術上不可克服的難度。相比之下,如何準確地發現和定位數千公裏外的目標,並且引導導彈精確命中它們,比起讓導彈飛抵哪裏要困難得多。這需要建立包括從遙感衛星、全球衛星定位係統到遠程偵察機、超視距雷達等一係列遠距離搜索定位係統,而這正是中國在過去十餘年裏通過發射北鬥導航衛星、各類遙感和科學試驗衛星以及更新海空軍特種飛機機隊逐漸建立起來的關鍵係統。

從攜帶核彈頭一錘定音的“末日武器”到震懾“台獨”的“東風快遞”,再到中國反介入作戰的關鍵力量,東風係列導彈在閱兵式上的變化,正是中國軍隊建設不斷發展的最好見證。(作者係《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