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與票房之魚水關係(1 / 1)

京劇與票房之魚水關係

此“票房”非彼“票房”。這裏所說的票房,乃特指京劇票友的聚會之所,其源既久。現今通用的“票房”一詞意義雖變,倘細加追究,恐怕與本義脫不了幹係:票房好,意即擁躉多。由是可知,京劇與票房,乃魚水關係,一旦票房發達,京劇必然興盛。各種表演藝術都有一批愛好者,也即票友。但同為票友,京劇票友無疑首屈一指。而票房,是“高級票友”的集合地,他們在這兒學戲唱戲切磋精進,毫無功利之心,卻願貼錢投入。票房曆史悠遠、參與者眾、影響深廣,成為京劇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說到京劇,難以繞過票房,它幾乎是京劇的衣食父母。一般觀眾或戲迷,經濟有限,眼界有限,偶然光顧戲場,捧個場,解個渴,作出“散客”的貢獻。而票友則不然,他們是戲迷升級版,是沒完沒了的回頭客,極盡癡迷,情感與共。他們是京劇的土壤,肥沃不肥沃,直接關係到京劇的命運。

一種藝術,一旦“觀眾”不限於隻做觀眾,而是成為藝術的參與者,其生命力就不一樣了。據著名學者王元化回憶,他們那一代人,不少都是京戲迷,像吳祖光做學生時,為了你捧誰我捧誰而與人爭執不下,第二天一大早兩幫人約架——“皇城根兒見”,直打到鼻青臉腫回家。這就是當年的典型氛圍,京劇藝術已經融入生命。票房的興起和林立,正是與這種藝術氛圍休戚相關。而它的式微,也伴隨著京劇的衰落。好在終於躬逢盛世,京劇藝術又迎來了春天。但是賬欠得太久,好多優秀傳統已然消遁。現在的年輕專業京劇演員,無緣得見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他們能演十幾出戲,已是值得褒揚;而前輩京劇藝術家謀生不易,如果身上不備近百出戲,一旦有機會讓你上手,就等於錯失良機,所以他們刻苦學藝,嘔心瀝血。這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體製的原因。在目前情勢下,如何最大可能地恢複傳統?善用票友票房,無疑是一條極佳的捷徑。很多老票友從小泡在劇場,看過眾多名角的演出,耳濡目染,閱曆豐富,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他們眼光毒辣、口味刁鑽、意見中肯、直中要害,是不可多得的“專家智庫”。如何實現京劇與票房的和諧互動,委實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內行而又憂慮地指出:拯救老戲,應該是今天京劇界的緊要任務,新編戲固然重要,但不能“喜新厭舊”,因為京劇的博大正是通過老戲體現出來的。據劉厚生觀察,京劇的老折子戲有幾百出,但如今常見於舞台的不到100出,可見遺存散失的厲害程度。如何搶救遺存?恐怕票友票房是最佳的搶救利器。這些一腔赤誠的戲劇癡人,肯花時間,肯散金錢,更重要的是,有豐厚的藝術學養積累和獨到的專業知識眼光。有些票友,居然敢於指摘專業演員的某些瑕疵,言之有理,言之有據,不得不令人歎服。戲迷們為了捧角,天南海北“打飛的”追星,這自然讓人感動。而票友們為了學戲,經常廢寢忘食,耗費財力精力,那種執著精神,更是令人動容。有的票友,為了學習一段唱腔,自費到數百裏之外找老師請教,且唱念做打全麵習練;有的私人票房組織者,憑一己之力承擔所有活動開支;有的票友過世時,壽衣就是戲服,靈堂放著她平時喜歡的唱段……這所有的一切告訴我們,戲劇是魚,觀眾是水,離開水的滋養,魚是無法存活的。探討京劇與票房之魚水關係,其意義不止於京劇一界,而是具有廣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