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票友票房,被忽視的文化沃土(1 / 3)

京劇票友票房,被忽視的文化沃土

人們印象中,台上表演的是演員,台下看戲的是戲迷。但在京劇界,在這兩大群人中間,還有一群人,他們不僅看戲,還要學戲,乃至粉墨登場唱戲。這一個龐大的群體叫票友,他們聚會活動的場所叫票房。日前,由上海市文聯和中宣文廣國際文化傳媒(北京)集團指導、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的“京劇票友票房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和港澳台地區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地的京劇票界精英40多人歡聚一堂,第二日又舉辦了海內外京劇票友演唱會,氣氛熱烈。研討會上,票友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京劇票房是京劇的‘半壁江山’。”“京劇票房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京劇票房不隻是一個‘過把癮的俱樂部’。”“今天的票友還肩負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曆史使命。”……對於尚把“京劇票房”等同於“京劇市場”,把“票友”等同於“一般戲迷”的人們而言,這些發言可能會讓人質疑:是否有刻意誇大、自抬身價之嫌?但我們不妨先拋開成見,思考一下這是否是一片被忽視的文化沃土——

冷清的劇場,熱鬧的票房

“毋庸置疑,作為國粹的京劇,如今並不景氣。設想您作為一個京劇愛好者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想要聽聽京劇,到哪裏去找?劇場?——現在連一般大城市都不是常有演出。可是您打聽一下京劇票房,不僅是城市,甚至在鄉鎮,不僅是國內,甚至到國外如洛杉磯、溫哥華,也許就能讓您聽到您所熟悉的京劇!所以,冷清的劇場、熱鬧的票房恰是目前京劇的實際狀態。”山東濟南京劇票友王振麟在論壇上直言。

京劇已有200多年曆史,而京劇票房,自清代同治末年在京城創立“翠峰庵”票房為標誌,已經曆時150多年的曆史。即便在專業院團不景氣的情況下,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京劇票房依然每周一次或數次定期活動,雷打不動,體現著京劇的強大生命力。“中國的曲藝及各種地方戲也都有票友,其他藝術門類如相聲、話劇、歌曲以及外國的戲劇、舞蹈等,也有眾多的業餘愛好者。京劇票房的曆史之久遠、參與者之廣泛、影響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業餘隊伍都不可比擬的,以致人們一談到京劇,自然會想到票友。”天津市京劇票友會副秘書長袁樹興頗為自豪地說道。

在上海,按行業、流派、小區形成的票房也是比比皆是、星羅棋布。上海廣播電台高級編輯、票友秦來來介紹,上海的京劇票界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文革結束後,上海的業餘京劇票房曾經火爆過一陣,據說到1990年,上海就有“京劇票房”逾200家之多。其中,上海國際京劇票房於1990年正式成立,首任理事長由上海市老市長汪道涵親自擔任,副理事長由李儲文擔任,理事由各界賢達如舒適、吳承惠、程之等擔任。上海國際京劇票房得到了不少領導的支持,時任市委書記、市長的朱鎔基,曾經在一份專門的報告上批示:“我可作為一般會員參加,決不擔任任何職務。活動我盡可能參加,但也不能都參加。也不要請我說話,不要把我當特殊會員。”朱鎔基不僅關心、而且還抽時間參加票房活動,鼓勵票房要堅持辦下去,要辦好。同時,還像普通會員一樣,兩次交納會費,一時傳為佳話。在上海的各行各業有不少知名的票房,如春秋京劇票友社、政協之友京劇社、上海市律師協會京劇社、複旦大學票房,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公司)京劇社等。“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公司)京劇社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非常高,比如中國建築設計大師魏敦山,是八萬人體育場、萬體館的設計者,鍾情馬派、麒派藝術。”上海市人保局票友江妙春說道,“他們用京劇藝術陪伴人生,讓戲曲音樂與建築設計有機結伴,印證了‘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戲劇是流動的建築’的佳話。”

京劇票房顯然不是一些文化經營者高度關注的、帶著濃濃金錢味的“票房”。同樣的,京劇票友也不是一般的戲迷,他們大都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很多票友能夠在舞台上演唱整出大戲或是一段折子戲。其中,高水平者甚至能與專業演員相媲美,票友中下海成為名角的例子也不少,譬如,光緒年間,孫菊仙半途轉業、票友下海並且成了名角;俞振飛,本是大學教師,家學淵源,長期票戲,後來下海成為名演員。京劇須生一代宗師餘叔岩與京劇票友也大有淵源。上海大學文化學者胡申生指出:“餘之譚腔,受之於名票傳授良多。其一,民國元年,餘叔岩倒嗓修養期間,投之於譚派名票陳彥衡門下,學些譚派唱腔。在陳彥衡的精心培養下,餘叔岩的技藝大進。其次,餘叔岩與京劇票房有著密切的聯係。民國初年,餘叔岩應樊棣生之邀,加入北京最負盛名的票房春陽友會,經常同一些票友切磋技藝,又常在浙慈會館借台練戲。其三,餘叔岩還結交了大批酷嗜京劇的文人。20世紀30年代,餘叔岩與張伯駒合作,寫成《亂彈音韻》一書。1937年,張伯駒40歲壽辰時,在隆福寺會館票演《失空斬》,餘叔岩為張伯駒配演王平一角,成為菊壇佳話。”如今,文藝樣式多姿多彩,人們擁有更多元的選擇,戲曲藝術受到挑戰,京劇也陷入越來越小眾的窘境,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仍能在京劇票房熱中發現京劇藝術的大眾性。這一怪象,不由得讓人疑惑,如此龐大的票友隊伍為何沒有成為專業京劇院團的鐵杆粉絲,為何沒有促使京劇市場繁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