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再冷清,也必須去的美國書展
不必感歎一年不如一年
今年的美國書展(BookExpoAmerica,簡稱BEA)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書展本身的“國內導向”越來越明顯,卻又同時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主題國”中國。這個對比在你走進占地廣大卻空蕩蕩的中國主題館的時候尤其明顯:主題館外麵是人聲鼎沸的書展現場,來自美國各地的書店業者與出版社暢談新書,排隊找作者簽名,搶拿各種紀念品和先讀版樣書(AdvanceReader'sCopy)。相距一個走道之遙的中國館卻靜悄悄的,除了顧攤的中方代表,幾乎看不到西方臉孔。
曾經,國際版權交易也是美國書展重要的一環,但是近十年來倫敦書展崛起,搶在四月初先舉辦,逐漸站穩“春季書展”的位子,與秋季的法蘭克福書展相互輝映,成了大多數出版人一年必去的兩大書展。參加美國書展的外國出版人越來越少,就算到了紐約,也都是去出版社或經紀公司開會,根本不會大老遠跑到西邊的JavitsCenter看展。展場裏的版權中心,於是就一年比一年冷清了。以今年為例,百來張的會議桌,有半數是空的,那情景還真有點淒涼。
說穿了,美國書展到底是一個國內的活動,性質更近似於北京的圖書訂貨會,外國人不遠千裏而來,也是因為美國是強勢文化輸出國,大家都要來這兒見見客戶、談談新書,親身體驗一下美國書市吧。國際市場從來不是BEA的關注焦點,與其說這個書展的國內導向日益明顯,不如說是回歸本質,所以我們也不必感歎什麼一年不如一年了。媒體不是說官方組織了一百多家出版社,組成了五百多人的代表團參加書展嗎?可是在會場看不到太多的亞洲人。直到書展第二天,我走到會場下層參加一場座談會,才發現大多數的中國主題國活動,都安排在這兒一間間的會議室裏。原來這裏才是中國人的“主場”。
我們摸著石頭尚未過河
我出席的中美文學翻譯論壇,上半場請來兩位外國出版人、一位中國出版人和作家,每人輪流講十分鍾。下半場則由我和一位美國書探、一位專做翻譯文學的出版人對談。主持人艾瑞克(EricAbrahamsen)是定居北京多年的資深譯者,創辦了“紙托邦”(PaperRepublic)網站,整合中書英譯資源,近年來中國文學外譯的各種政府和民間活動,他幾乎無役不與。他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美文學翻譯的現況,究竟有多少已經“製度化”,多少還規則尚未建立,還需要“中間人”(facilitator)穿針引線?
美國文學翻譯到中文可說已經非常上軌道:遊戲規則清楚,出版社知道上哪兒找信息、該跟哪些版權代理商聯絡,如何拿授權、翻譯、宣傳,一切都按照市場機製運行。反過來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中國作家普遍沒有經紀人,也不知該如何和經紀人合作,多數人聽到“獨家代理”這詞便心生疑慮,怕自己從此斷了後路。中文書市的“經紀人”都是從代理外國圖書起家的“次級代理人”(sub-agent),雖然有機會接觸國際書市的第一手信息,但國外的聯係窗口都是版權銷售部門,當這些中文經紀人想要反向輸出,第一個會麵臨的問題就是不認識外國編輯,得從頭累積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