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即便再冷清,也必須去的美國書展(2 / 2)

比較現實地說,這終究是一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美國文學在中文書市有強大的需求,中國編輯都能直接讀英文,譯者資源也不缺,加上自身充沛的供給,當然就能夠依照市場機製順暢運行。中國文學在美國書市呢?一來幾乎沒有需求,二來沒有編輯懂中文。為了讓美國編輯知道一本中文書在講啥,中國作家的經紀人必須準備詳細的英文資料(英譯稿、劇情梗概、審讀報告等),而這些資料都得由經紀人自掏腰包——因為作家未必理解這些資料的重要性,更因為作家若出錢會覺得自貶身價(潛台詞是:如果你是個好作家,應該是外國出版社主動來找你,怎麼能自己花錢去求人?)。

這些技術性的環節,其實都容易解決,真正難的還是人脈。與我同台的資深翻譯文學出版人查德?波斯特(ChadPost)就說,他出版的大部分書籍,都是因為某次到外國參加活動,認識了作者或翻譯家,而後因緣際會買下版權。我自己操作中書外譯的經驗也是如此,每一本賣出版權的書,都是因為在某某書展與某個編輯認識,在某國際交流活動認識某個書探,這一次次的相遇如同播種,不知哪天會開花結果。身為作家的代理人,能做的就是多跑、多認識人,增加這樣的碰撞機會。

是啊,增加碰撞機會就是跑國際書展最大的意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在哪個場合遇到誰。你可能在版權中心門口等著和客戶A開會,但是在等候過程中巧遇客戶B,而B正好與一個你慕名已久的C並肩同行,順便介紹你們兩個認識,然後C就成了你的客戶。又或者你去參加書探公司的25周年慶祝酒會,巧遇之前聯絡了半天都聯絡不上的編輯A,聊到一半B走過來加入對話,B自我介紹是某出版社的編輯,正好他們出了你某些歐洲書客戶的書,聊完回家你上網查資料,發現B就是某本超級暢銷書的編輯。明年美國書展將移師芝加哥,恢複過去每兩年換一個城市,隔年再回到紐約的傳統。BEA過去七年都留在紐約,早已成為經紀人和編輯口中的雞肋活動,現在要換地方舉辦,大家興致都來了,紛紛說芝加哥物價便宜建築美,好久沒去了要不參展順便玩玩。我初步計劃還是去紐約,但我沒去過芝加哥,說不定也該去瞧瞧,誰知道又能增加什麼碰撞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