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醜書”的質疑(1 / 2)

對“醜書”的質疑

這是一篇“爭鳴文章”,歡迎同仁前來商榷。較長時期以來,一個不倫不類的怪物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橫空出世,在書展上出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叫流行書風,後來叫現代派,以後叫“醜書”。從專業報上刊登的和國展書展所見的,這些醜書有以下特點:有的是拋開漢字的結構胡編亂寫;有的是根本沒傳統書法味道和書法法度的隨意“創新”;有的是憑個人想象的符號胡抹亂造;有的竟然是讓人看不出他寫的是哪國的文字的所謂書法改革。

2007年,我們幾位老書法家觀看了一位中國書協某會員寫的中堂,端詳猜測了很長時間,竟然看不出他寫的是什麼內容,後來連猜帶順地才悟出是“滾滾長江東逝水”一首,細察之,70%的字是錯字,是自己造的所謂草書字。正如啟功先生所說:他們是胡抹亂塗讓人不識。這個怪物一出現,很快被視為“新生事物”,並被書協的領導層看中,所以在當時的國展上,醜書入圍、入展、獲獎和作者成為中國書協會員的幾率特別高。這就給人們指出了一個導向、放出了一個信號:隻有寫醜書,才能入展,才能獲獎,才能成為中國書協會員,才能成為被中國書協認可的書法家,各省在入圍、入展、獲獎和中國書協會員的發展上才能大有作為和取得大“成績”,工作才能大放光彩。於是乎,為了投其所好,許多省市書協和書法愛好者年年搞備戰國展,專門研究醜書的特點、寫法,在學習醜書上狠下工夫。加上有的專業報刊對醜書的推薦和大肆宣染、推波助瀾,也進一步助長了上層倡導評選醜書的底氣。

隨之不少醜書書寫者相繼進入中國書協,有的被冠之以書法大家,有的給以重任,他們掌握了某些層麵的書法大權,醜書評委大增。雖然在國展書評時,堅持了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但醜書被倡導、被評選卻公開順利地占了上風,醜書評委壟斷書評的現象已經形成。大量事實給人們的印象是:國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不醜不入圍、不醜不入展、不醜不獲獎的現象。這樣就造成了醜書至上、至尊的不正常現象,這也就客觀上建成了引導人們朝著醜書發展的惡性循環的鏈條。

醜書的發展帶來了一係列不良的後果:一是它違犯了《文字法》。《文字法》規定,漢字書寫要規範,這當然包括楷、行、草書都要寫規範字。我們的行草書經過千年精益求精的代代錘煉,已經形成了字字規範、全民公認的行草寫法,這豈能是靠個人意向胡亂編造的?但有的醜書書寫者認為書家手下無錯字,可以我行我素。你仔細觀察醜書作品,哪一幅沒有錯字呢?這是一種連起碼的遵紀守法的意識都沒有的違反《文字法》的行為。

二是它背離了傳統。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從甲骨到楷、行、草,曆經幾千年的進化,人民創造文化,廣大人民群眾對書法的發展作出了具大的貢獻,多少仁人誌士和文化豪傑為書法的進步耗盡了心血,從而形成了獨具中華特色的書寫文化。它具有不同的流派和特點,但都具有靚麗的美感和為美而構成的嚴謹的書法規範。醜書書寫者有的隨意塗抹,錯字連連,把書法的精髓、精華搞沒了,把書法的傳統書風搞糟了,請問從二王到舒同、啟功,一千七百年間,誰見過有這樣的醜陋書法呢?連傳統都沒有了,書法本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三是它扭曲了漢字,改壞了書風。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醜書的書法有的把字寫成扭扭捏捏小小作作,有的竟離開漢字的筆畫結構,寫成誰都不認識的異體怪字。連起碼的漢字都不會寫,還成什麼書法家呢?行書、草書既是一種語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又是一種曆經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獨有的高雅俊尚的文化藝術,被尊為我們的國粹。那麼,不按照傳統法度和嚴謹的書風去繼承,哪裏還有什麼書法國粹呢?什麼是書法?書就是用傳統的毛筆書寫漢字,法就是在遵循文字法的前提下,各種流派、各種風格在書寫過程中形成而又必須遵循的若幹基本的結字法、筆法、技法、墨法和為了更加美化而為之配套的又必須具備的若幹規範。這就是書法的法度。不論行、草書,有了法度才有共識,才能彰顯書法的本色,否則就是亂來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