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拉利貝拉岩石教堂(1 / 2)

埃塞俄比亞的岩石教堂舉世無雙,最有名的要數亞的斯亞貝巴以北300多公裏的拉利貝拉。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始建於公元12世紀後期拉利貝國王統治時期。有“非洲奇跡”之稱。是12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產物。

據說,12世紀埃塞俄比亞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Lalibela,1176~1207,又一說為1181~1221)呱呱落地的時候,一群蜂圍著他的繈褓飛來飛去,驅之不去。拉利貝拉的母親認準了那是兒子未來王權的象征,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權”。當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壞心想要毒殺他,被灌了毒藥的拉利貝拉三天長睡不醒,在夢裏,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聖,並得神諭:“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並要求用一整塊岩石建造教堂”。於是拉利貝拉按照神諭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動用2萬人工,花了24年的時間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們將這裏稱為拉利貝拉。從此,拉利貝拉成為埃塞俄比亞人的聖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亞聖誕節,信徒們都將彙集於此。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把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一、舉世無雙的建築群

拉利貝拉有11個中世紀的教堂和小教堂,它們在一條大部分幹涸的溪流――約旦河兩邊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這些教堂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幾乎沒有高出地平麵。精雕細琢的教堂像龐大的雕塑,與埃洛拉的廟宇一樣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而成。它們外觀造型驚人,內部裝修獨特。其中四個是在整塊石頭上開鑿的,其餘的則要小些,要麼用半塊石頭鑿成,要麼開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麵向信徒標示其位置。每個群體都是一個由某種圍牆圍繞著的有機整體,遊客在裏麵可沿著在石灰華上開鑿的小徑和隧道網四處漫遊。

獨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狀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溝將高原的其他部分與之分離出來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來的。雕刻自頂部(穹頂、天花板、拱門和上層窗戶)始,一直延續到底部(地板、門和基石)。為了使夏季影響這一地區的滂沱大雨能通暢地排掉,用這種方法創造的空間平麵呈輕度傾斜狀。建築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頂、簷溝、飛簷、過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視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

開鑿工程顯然分幾個階段進行,這樣,建築師、工人和手工藝人可平視工作,不用樹腳手架。一些人負責開鑿獨石,將它與周圍岩石分離,別外一些人則負責製作成型。碎石是通過開口(如窗戶和門)搬運的,使用的工具很簡單――用鎬和杠杆挖掘,用小斧和鑿子進行細部加工。

二、罕見的繪畫和雕塑

拉利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耶穌基督教堂,它長33米,寬23米,高11米,精雕細刻的飛簷由34根方柱支撐。這是埃塞俄比亞唯一一個有五個中殿的教堂,據16世紀葡萄牙使館派往所羅門宮廷的神父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教父說,過去的阿克蘇姆大教堂也有五個中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