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於北京海澱區,原為清代行宮花園。乾隆十五年(1950年)建清漪園,當時清王朝正值盛世,因此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動用巨額銀兩修成此園。鹹豐十年(1860年)該園被英法聯軍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改稱頤和園。
全園占地約290平方米,主要由宮廷區、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景色。園內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不同風格的建築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聯係,同時巧妙地借來西山和玉泉山作業為背景,把人工建築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為一體,堪稱我為園林藝術的黃範之作。東宮門在慈禧修頤和園時改為正門,由此開始進入當年禦苑的禁界。東宮門五開間,為三明兩暗式。正中門洞專供皇帝進出,王公大臣由兩邊門洞出入、太監、兵役等隻能從南北兩側罩門通行。宮門外左右有南北兩排朝房作為大臣召見時休息之所,宮門內左右有南北房作為九卿衙門隨宮辦事之處。
由東門內進入仁壽門,迎麵一座石峰為屏,石峰後便是九開間的仁壽殿,這是頤和園內政治活動區的中心所在。清乾隆時(1936~1795年)名勤政殿,光緒時(1875~1908年)重建,改今名,是慈禧、光緒坐朝聽政的大殿。仁壽殿也是慈禧作壽時舉行筵宴的場所,一般在此殿舉行四次筵宴,排場壯觀、禮節繁複,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費更是舉世無雙,清漪園為一組四通八達穿堂殿,原是乾隆帝遊園休憩之所,光緒十八年重建後成為光緒帝的寢宮。正殿即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藕香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曾幽禁光緒於此。
德和園位於仁壽殿北,主要由頤樂殿和大戲樓組成,是專供慈禧看戲的地方。慈禧是個戲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十月初十慈禧生日都要在此園唱戲三天,以示慶賀。大戲樓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戲樓,麵對頤樂殿,翹角重簷三層,高21米,底層舞台寬17米。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地井通連,可表現生仙、下凡、入地諸情節。底層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從台底下噴射水景。南部相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清末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等都在這裏為慈禧演過戲,頤樂殿北五間殿房是慈禧看戲時休息和吸鴨片煙的地方。
樂壽堂位於德和園西,西臨昆明湖,題額“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匾額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的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禦案、掌扇、屏風等,東西配殿是日夜侍候她的女官、宮女的值班室。後殿則是她存放衣服和裝飾品之處。樂壽堂庭院中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花木,“玉堂富貴”之意,其中尤以玉蘭最為名貴,後院有一紫玉蘭--辛夷,更是罕見的珍品。這些花木是乾隆從江南移植來的,已有200多年曆史,正殿階上左右分列銅鹿、銅鶴、銅瓶等六種物件,表示“六合太平”之意。
長廊是循萬壽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構築的一條蜿蜒曲折的廊道。它東起邀月門,西迄石太亭,中穿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簷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點景作用,又在一定距離倚襯和支撐著長廊。長廊長728米,共273間,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廊道,它像一條錦帶把前山各組建築連為一體,在山水之間蜿蜒而行,起著攜領湖山的作用。沿廊而行,廊外景物隨步而移,令人目不暇接。廊內每根梁坊上都繪有精美傳統彩畫,共有風景、人物、山水、花鳥畫14000多幅,絢麗斑斕,內容豐富,因而長廊又有畫廊的美稱。當年乾隆和慈禧派人到西湖寫實,然後將其移繪到長廊柁上,如今長廊自邀月門內第一幅彩畫"西湖全景"起,凡迎麵橫梁上前後皆繪有不同的西湖風景。廊內外枋上千餘幅半圓形畫麵則繪山水、花鳥、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遠古三皇五帝,下及清朝王公大臣,跨五千年之久。欣賞這些彩畫,就如同翻閱一部記錄滄海桑田的曆史巨著,一幅包羅萬象的風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