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4.北京頤和園(2 / 2)

清宴舫位於長廊西端石丈亭旁,長36米,兩層,全用巨石雕砌而成。兩層艙樓係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該舫造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改舫後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其生母孝聖皇太後至此放生。清宴舫中原中式艙樓為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改建成洋式舫樓,是慈禧飲酒作樂的場所。

萬壽山原名金山、甕山,屬燕山餘脈,海拔108.94米,氣勢雄偉,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巍峨壯觀,雍容華貴。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丘壑起伏,幽靜深邃,富於山林野趣。在大片蓊鬱的叢林中掩映著宏麗的藏傳佛教建築四大部洲和五彩琉璃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聽鸝館、畫中遊等樓台亭閣。登臨山頂,可俯瞰昆明湖景色。

排雲殿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前山中部,專為慈禧祝壽而建。"排雲"語出晉郭璞《遊仙寺》中"神仙排雲出"之句,以喻慈禧自比神仙,企求長生不老之意。排雲殿依山而築,黃瓦玉階,是全園最富麗的建築,殿前有排雲門、二宮門,兩邊分列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配殿。排雲門與二宮門之間有長方形蓮池,上架金水橋。進二宮門即至排雲殿,正殿左右兩側有耳殿。中間有複道相連,橫列共21間。慈禧曾在此殿舉行過多次"萬壽慶典"。殿中陳設的九龍寶座和沉香木大壽字,以及用台灣產的烏木製成的屏風等,就是慈禧七十大壽時臣仆們送的壽禮。如今排雲殿仍保留當年慈禧受賀的陳設,以及隔扇門等使用萬字不到頭的花樣,以喻長壽。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加上閣自身的高度41米,高出了萬壽山頂,成為全園的中心製高點。佛香閣八麵三層四重簷,頂為黃琉璃銅瓦綠剪邊,以八根大鐵梨木為擎天柱,內供接印佛三尊,整個建築結構繁複,巍峨莊嚴。清乾隆時在此築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完工,耗銀78萬餘兩,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工程項目。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頂,取佛教頌揚佛的智慧如海的意思,是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外表飾以五色琉璃磚,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麵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具特色。殿內供無量壽佛。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原是清漪園內的一座小戲樓,是皇帝欣賞音樂和戲曲的地方,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現為餐廳,裏麵桌椅陳設和菜譜都具有宮廷色彩風味。

萬壽山山脊以北俗稱後山,山下有後湖,景區以清幽和宗教色彩見勝。四大部洲是一組布達拉宮式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紅、綠、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築組成。中心為象征須彌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閣。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清光緒時曾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複,再現乾隆年代規模。

昆明湖麵臨萬壽山前山,麵積220多公頃,曾是天然湖泊,元朝定都北京後,引水注入湖中,遂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茶花,湖旁築寺院、亭台樓榭,酷似江南西湖,遂有"西湖"之譽。清乾隆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名"昆明湖"。昆明湖被長堤分隔為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都有島嶼。位於湖東南部的南湖島最大,占地一公頃多,又稱蓬萊島,島上有龍王廟、鑒遠堂、涵虛堂、月波樓等。南湖島與東堤之間有十七孔橋連接,橋長150米,寬8米,橋身若長虹臥波,橋下有17個大小不一的孔洞。南湖島十七孔橋與橋頭八方亭建築構成巨龜之形,以象征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