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再回長安(一)
李書同和李飛鳳到達台灣的時候,被這裏的建設驚呆了。都知道嶺南蠻荒之地,海外島嶼更是荒涼無人。琉球早有記載,是漢朝發現的,但大部分人都移居澎湖島,對於這個琉球大島可以說一無所知。
根據上邊沒人這點來說,那就是一個荒蠻之地。可兩個人登上海岸的時候就已經發呆,因為海港碼頭很大,不少船隻在這裏停靠裝卸貨物。一條很寬的道路伸向遠方,看得出來這條路不亞於長鄂高速。
三年多時間,李彥並沒有散開式發展。他實行的計劃是城市化,築城向外推進。以青城為中心,向外擴展,當初這個城被定名為青城,是因為李彥化名楊青。
其他的城建成之後,根據這個名稱,其後的就是紅城,藍城,黑城等等,李彥打算建成十二色城市。這是有計劃的發展,所以每個城之間的距離都是不遠不近又是適合發展的地理環境。當然,首先進行的就是道路建設。
先通路,後築城,形成了一個以青城為中心的公路網,輻射各個城市。每個城又都有通往海邊的道路。當然青城到海港的道路是最好的。本來以為是蠻荒之地的台灣,看到這樣的情景,怎麼不讓兩個人大為驚喜。
來到這裏時間不短了,李書同在逐步適應這裏的一切,也漸漸的開始插手管理事務。很快大家就知道,這是大唐正牌的王爺,是當今皇上的從弟。
這可是皇親,不管怎麼自立為王,正統的思想決定所有的人還是認為中原王朝是正統。何況李彥宣揚大漢民族思想,決定了這些人的想法。
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彥帶有後世的思想,他不想分裂國家,擔心千年之後,這些地方長時間獨立,最後變成不是中國的領土。自己穿越,不能讓後世中國的領土變大,但也不能讓他變小。
帶有這樣的思想,所以盡管他是一個自立為王的人。可除了軍隊編製是自己的,其他官職和行政,都是和大唐一致的。也從不在手下麵前宣講獨立言論,都是以大唐臣民自居。
當台灣人知道李書同是正牌王爺的時候,自然對他很恭敬,也能聽從他的指揮,相反倒是李書同自立的傾向很明顯。
在是否獨立這一點上,李彥和李錦兒也是不一樣的。錦兒可沒想過有一天把西域國當成大唐的領土,她在思想深處可是真的想自立。所以西域的行政體製隻是仿照大唐,不是聽大唐的。
製度和思想不是一回事,當馬周去的時候,西域全都是一片反對聲,並不想接受大唐冊封,連附屬國都不想承認,哪能承認是臣子。
台灣可不是這樣,兩個地方的思想不一樣,對待大唐的人就是截然相反的態度。要是李書同去西域,沒誰拿他這個大唐正牌王爺當回事,但在台灣就不一樣。
李彥是隻要有人管,他就偷懶。這回有了李書同和飛鳳,立即感覺輕鬆多了。
今天正在設計軍艦呢,既然火藥已經開始生產,那麼李彥就要第一時間把大炮搬到軍艦上。這種前裝藥的火炮,隻要鋼鐵能抗住膛壓,就可以製造。但木結構的船可能抗不住,所以他要重新設計戰船。
田衝給他的布告讓李彥震驚,這是大唐招納醫生的布告,主要是找孫思邈。原因很簡單,皇後重病,征集天下名醫。開出的獎賞更加嚇人,要是能治好皇後的病,賞錢十萬,官升三品,可以封王封爵。
李世民開出這麼高的價錢,證明皇後的病一定很嚴重,讓李彥十分擔心,當時決定自己要回長安。雖然自己並不會治病,但姚琮說孫思邈就在終南山。根據李書同說,皇後生了李治之後,又生了城陽公主。
李彥知道一件事,李家,竇家和高家還有長孫家,都是世代姻親,血緣太近,後代身體都不是太好。
自己並不知道長孫無垢的父母是不是近親結婚,但長孫無垢確實有點先天體弱。可這樣的身體,偏偏一年一個孩子。自己已經警告他們,不要再生了。那樣李彥真的不敢保證長孫無垢能不能活到貞觀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