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食色·性也(一)
李麗質好好的哭了一頓,上下左右檢查李彥,直到確定李彥除了不能行走以外,其他方麵沒有問題,才放心的鬆口氣。
兩個人還是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分開這麼長時間,雖然李彥上一次入吐蕃也是一年時間,但沒有什麼風險,可這一次卻差點沒命,兩個人有很多話要說。
劉武很明智的沒有來打擾。可第二天開始,李彥就沒時間了,劉武帶來了二百多人可不全是侍衛,其中有一百多名是新考上的官員,被他帶到西唐。這是李彥信中向李世民要求的,西唐需要大批的官員,越多越好。
可李世民已然沒人可派了,哪個朝代都是官員沒地方安排,但貞觀一朝出現一個奇怪的想象,那就是吏部每年一次科考,大批選拔官吏,可還是不夠用。
本來世家大族和一些門閥都爭著搶著控製,不讓開科取士,想延續原來的九品中正製,可需要官員的不是大唐本身境內,隻要當上官員就得出外任,去邊遠的苦寒之地。
這樣一來誰也不願意去,李世民正好借著這個機會開科取士。那些寒門世子隻要有機會入仕,有為國出力的機會,是沒資格挑把撿瘦的,能被錄取已是萬幸。所以這些年幾乎快成定製,一年一次,每次錄取八百多名,但還是不夠用。
為什麼?很簡單,李書同、李承乾、李泰都需要人員,他們開拓的地方連漢語都不會說,那些地區連文字都沒有,哪來的文化?所有的管理者都得從內地派。
嶺南道人口也不多,有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隻能向父皇伸手要人。雖然李世民萬分高興,可他也沒有啊?偏偏魏征、房玄齡、岑文本這些人,什麼不能降低標準,非有才學的人不能入仕,以免官員腐化,變成惡吏貪官。以這些為理由,就是不同意李世民什麼人都派。
這樣一來,哪有那麼多人?十年寒窗讀書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連續科考,讓讀書人本來就不多的大唐更加缺少人才。還有一些從曲江書院出來的,他們所學根本和當官沒關係,人家是搞科研的,隨便研究點什麼就能發財掙大錢,被各商家業主盯得死死的,所以也不入仕。
當李世民在朝堂宣布永王從西唐傳來信,讓朝廷向西唐派遣官員的時候,吏部、禮部立馬咧嘴,他們哪有啊?再派朝中都不夠用了。
可雖然一個個都搖頭,但那得意的樣誰都能看出來。連李世民的臉上都能看出來,有些按耐不住的喜樂。國家能出現這樣的好事,那可是千古未見。但如此一來,那些文人包括已七十來歲的溫彥博,還是一臉的倔強,寧缺勿濫,堅決不同意派遣濫竽充數的人員。
這一次由劉武領的官員全是從各地抽上來的副職,也就是文吏。這些人都是有點才幹的,給李彥派來一百多人。對此李彥也沒辦法,喬凡明見才一百多人,很是不滿。
李彥讓他建五個中心城市,每個地方才二十多人,連三十人都不到,沒辦法,總比沒有強。
最讓喬凡明沒辦法的是,原來還可以當地提拔一些士紳貴族,可如今吐蕃不行,一來他們不會漢語,不認識幾個漢字,二來吐蕃實行的叫什麼農奴革命,那些貴族老爺、領主十之七八被殺。還有最重要一點,李彥堅決不讓用這樣的人。
那些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連基本數字都不會算的奴隸,他們能幹什麼?暫時不得不在駐蕃軍中調人出任地方官員。可宇文毓在擴軍,他手下軍人本來就不夠用,一個士兵都成連長了,哪有人給喬凡明。
好在李彥作主的是不分男女的,有很大一批漢族女子進入官員行列,她們總的還懂得多一些。為此還有不少西海、鬆州和西域的人跑來。李彥說是馬上走,但太多的事讓他不能離開。
一直拖了一個多月才把各地的情況穩定下來。這還是程知節幫忙,必竟他有兩萬大軍,都是大唐府兵,隻好把這些人留下。李道宗已返回長安,當程知節離開的時候,李彥也決定一起回長安。
四萬大軍進入吐蕃,死戰一萬多人,剩下兩萬多人留在吐蕃的高達一萬多。他們得到賞賜,又成為一些小武官,有點文化的識字的成為地方小官員。都寫信讓家裏人來這裏,大片的土地跟隨便弄一樣。從大唐他們隻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如果全家進吐蕃,那就是官了,所以很大一部分選擇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