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7章 東征西討(三)(1 / 3)

第437章 東征西討(三)

這一次進攻薛廷陀,李彥不要那麼多兵是有原因的,因為從這裏進入漠北作戰,路途很遠,軍隊越多,糧草越是沉重的負擔。雖然有從長安到肅州,長安到定襄這兩條快速幹道,但這時候運輸大部分是馬車,不隻是人吃,牛馬也需要吃的。所以,從出發帶的糧草,到地方隻能剩下三分之二就不錯了,打仗就是燒錢啊。

這些年,大唐是比較好,但也隻是剛剛脫貧而已,算不上多富裕。不過加大商業和工業稅,加上礦產稅收,大唐已不再是貧困戶。如果不是嶺南、東南、台灣、呂宋不斷有運進來的糧食和物資,李世民哪敢兩麵開戰。

十月份,李世民已離開長安前往洛陽,李彥他們卻沒有快速出兵。李靖在整編軍隊,驍衛軍一直是李彥的老牌部隊,但是二十幾年過去,一些新上來的府兵,戰鬥力減弱,和其他兵一樣,連原來周景龍和孟厚也早已致仕,所以根本和其他十六衛沒什麼區別。

李彥要驍衛軍也不過就是對這個名字親切而已,如今平陽公主不在了,柴紹也於李秀寧死後第二年重病去世。由於李彥的出現,兩個人算是走完了一生。

對此,李彥隻能是心中感歎,這些從曆史上留下一筆的重要人物,在李彥的注視下離去,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淩煙閣已建成,上麵的二十四位功臣,如今已好多都去了。讓李彥知道的時候,心中很有感慨。那是去年的時候建立的,按著房玄齡提出,應該有李彥一個位置,但被李彥拒絕了。

其實李彥功勞確實不小,也很多人不反對,但李彥一句話,讓所有人都稱讚和佩服。李彥告訴李世民,他不是遵守道義的人,也沒有為大唐的奠基做什麼貢獻,以他的資曆是不應該登上淩煙閣的。如果李彥上去,那些和他一樣為大唐做出貢獻的人呢?那不是太多了?

李世民表示同意,其實李世民心中多少有對李彥的不滿和提防,隻有他自己知道。

從內心深處,李彥並不是認為自己功勞不夠,他是隨李世民進長安的,雖然沒有參加晉陽起兵,但李世民的一係列大事,李彥都參與了,特別是玄武門之變,李彥可是保全了李世民全家。

就這一個功勞就無人能比。但他明白,曆史已讓自己弄得麵目全非,按著後世的推論曆史,他在某一個點上改變,那麼他後麵的曆史就將全部消失,會形成一個新的曆史,即使穿越者再回去,也不會認識那段曆史。

按時間空間定律,其實在李彥做出足以改變曆史的事情時候,後麵他來的那段曆史已不再是李彥來時的曆史。即使李彥再穿越回去,也是他回到了未來。那就是他進入大唐的時候,已變成了大唐的人,從那一刻起,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時空的人。

這是時間理論,因為時間是永恒的,也可以說是一維的,但空間是三維立體的,李彥的影響多大也就注定了他會改變多大範圍的曆史。當他足以影響世界的時候,那麼全世界的曆史也會隨之變化。

所以,李彥不想改變大唐,他認為隻要李世民不變,大唐曆史就會走下去,中國就會按著唐宋元明清的曆史發展,但是不是李彥想的那樣,他就不知道了。

其實,這些也是李彥自己研究後得出的結論,到底是不是,李彥永遠也不會知道,隻是心裏抱著那一絲希望,讓他從來沒想過奪取李世民的天下。盡管他在極度不滿的時候也動過推翻李世民的想法,但最後還是放棄。對未來一切的不可預知,讓李彥十分小心,盡可能不去做大的變動。他經曆的很多事還是能看出來,很多事物已不再按著李彥知道的方向發展。

起碼,李錦兒的出現,完全是改變了西域的發展,吐蕃被滅了,西突厥也提前被滅,但吐穀渾卻比曆史中多延續了好幾年。如今薛廷陀是不是曆史上在貞觀十八年被滅的,李彥根本不知道。

這些源於他對原來曆史的不了解,其實,確實李世民沒有變,曆史就會按著他原來的軌道前進。曆史上,薛廷陀確實是在貞觀十九年到貞觀二十年之間被滅的。但那是征伐高句麗之後,可曆史還是出現了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滅薛延陀之戰提前了,和李世民征伐高句麗同時進行。

李彥並不精通曆史,如果精通,他會知道,既然李世民沒有變,那他征伐高句麗就會走與原來曆史一樣的道路。如果知道,可能曆史變化更大,但李彥不知道。所以,他和李靖領兵進攻薛廷陀。李世民進行對高句麗戰鬥,還會是原來的樣子。

以大唐現在的國力和軍力,李彥相信不應該像原來那樣,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他不再管李世民的征伐高句麗,而是一心準備自己的事情。李靖雖然老了,但他的能力卻沒有減少,相反,用兵更加老練。

和李彥研究後,李彥才知道,李世民進行這次作戰,對高句麗用的不是府兵,竟然是募兵,采取自願參戰的原則。十萬大軍是自願軍,並非是十六衛的府兵,所以才大方的對李彥說需要多少人,他給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