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西交流的貢獻
利瑪竇是近代歐洲科技革新的受益者,也是先進科學儀器和自然科學理念的傳播者。他為打開中國知識分子心扉而帶來的自鳴鍾、地圖集、測量儀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士大夫的思維習慣乃至生活方式,為中國科技史寫下堪稱質變的一頁。在首都博物館的利瑪竇展上,可以直觀地看到他留給中國的種種價值連城的禮物。
利瑪竇發現,書是中國文人之間神聖的交流工具,同時發現著書立說可以令自己得到明朝上層人物的敬佩,從而融入那個圈子。利瑪竇不難搜集到用來實現這個策略的資源。畢竟歐洲與中國相似,也善於把文明建立在書籍之上。當他離開意大利的時候,歐洲人早就懂得利用古登堡印刷術把古典時代和文藝複興的奇思妙想與科學經驗變成精彩讀物,並一代代傳承下去了。鑒於中國文化對書籍的重視,利瑪竇一直在挖掘自己多年積累的學問,並且向歐洲申請獲得各種門類的著作,並指出它們必須裝幀精美。
利瑪竇最主要的著作有《畸人十篇》、《西國記法》、《交友論》等,他還與徐光啟編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測量法義》,與李之藻編譯了《同文算指》、《圜容較義》、《渾蓋通憲圖說》等大量著作。
徐光啟是利瑪竇認識的最虔誠的中國基督徒。二人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是在1605年~1607年,《幾何原本》也是此時被翻譯成中文的。當時,幾何對中國人來說是一門完全陌生的學問。利瑪竇一度懷疑,徐光啟要翻譯《幾何原本》是否是明智之舉,徐光啟則回答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一年多後,利瑪竇在日記中充滿感情地記錄道,徐保祿用清晰、優美的漢字寫出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創造性地解決了翻譯中的術語問題。其中,簡練的中文對譯,從“點”、“線”、“麵”,到“平行線”、“對角線”,再到“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甚至“相似”、“外切”等等,這些譯法一直沿用至今。
一次宴會上,利瑪竇在讀了一遍400個不相關的漢字之後,不但按順序背了下來,還能倒背如流,這讓在場的中國士大夫們讚歎不已。為了能讓那些羨慕他的朋友們也能學到這一本領,他寫下了《西國記法》。在南昌時,利瑪竇在與建安王的交往中,曾被詢問西方人對友誼的看法。於是,利瑪竇把歐洲名人關於友誼的格言整理並翻譯成中文,著成《交友論》。在中國人以身份尊卑論朋友的環境下,《交友論》闡述了西方平等而高雅的交友觀,讓中國人感到很親切,此書後多次再版,受歡迎程度令利瑪竇也感到驚訝。
為了給後來的傳教士們提供方便,利瑪竇學習漢語的同時,在羅明堅和中國朋友的幫助下,編譯了世界上第一本中西文辭典——《葡漢對照詞表》。詞表分作三欄,分別為葡萄牙語、羅馬字母拚音和漢語詞。利瑪竇和羅明堅分別撰寫葡萄牙語詞條和漢語的羅馬字母拚音,中國學者注上相應的漢語詞。1586年該書出版,整部手稿大約收錄了6000個葡萄牙文詞條、5461個漢語詞條,其餘的由於一時還找不到恰當的漢語來翻譯,隻好暫時空著。這本書首創了用拉丁字母來注漢字語音,為漢字拚音開辟了道路,來華傳教士也受益匪淺。
西方的音樂與繪畫藝術也跟隨利瑪竇進入中國。為了讓萬曆皇帝理解西方的音樂,利瑪竇親自創作了《西琴八曲》,並教會太監們演奏。在首博的展覽中,人們可以見到利瑪竇進貢的鐵弦琴。利瑪竇還將油畫藝術傳播給中國青年,澳門人遊文輝就是一名最早的中國油畫家。他極具繪畫天賦,北京教堂裏的一些宗教繪畫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利瑪竇去世後,他畫了一幅現存最早的利瑪竇像,也是由中國人在中國創作的第一幅油畫。1614年,該畫被帶到羅馬,一直由耶穌會堂收藏,400年後的今天才首次重返中國展出。站在明朝人創作的油畫前,我們一定會倍感新奇且思緒連綿,這不就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果實留下的種子麼?
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去世。隨後的兩天裏,吊唁的人們川流不息,其中包括朝廷中的大多數官員。他的好友李之藻向皇帝呈上一份奏折,請求賜給這位功勳卓著的利瑪竇、一位成了中國人的西方人一塊墓地,禮部附上了讚同的意見。最終,利瑪竇被葬在北京阜成門外滕公柵欄。利瑪竇生前曾預言自己的死會給自己的宗教帶來益處,皇帝的詔書成為證明:利瑪竇的形象得到官方承認,並保護了他所宣講的宗教。幾年後,利瑪竇的老朋友王應麟任順天府尹,發布了一道官方文告,並刻成碑文立在利瑪竇墓旁。文告用簡潔的語言莊重地寫下利瑪竇的生涯,以及利瑪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非同一般的、深遠的影響。
利瑪竇最早給中國人帶來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各項成果,促進了16世紀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縮短了歐亞之間信息溝通的距離。利瑪竇是明清之際歐洲傳教士來華潮流的引領者,不管其終極目的如何,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科技文化的進步,有利於中國宏觀視野的開拓。
利瑪竇創立、後幾經擴建和重建的北京天主教南堂,至今聳立在北京宣武門內;而利瑪竇墓地,也依然靜靜地棲息在阜成門外北京市委黨校校園中。利瑪竇墓兩側,分別為南懷仁墓和湯若望墓,他們是利瑪竇事業的繼承者,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