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提高初中生物教學實效的策略
學術研究
作者:鄧永紅
摘 要 在生物課堂中,教師應當貫徹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活而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啟迪學生的思維;實行小組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差異互補、協同發展;將課本資源和多媒體資源結合運用,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優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生掌握知識效果,培養能力,從而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 生物課堂;直觀教具;實驗;多媒體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010-02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已成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課堂教學能夠使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受益,應該成為教師教學追求的目標,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參與者特別關注。那麼,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采取哪些策略提高初中生物教學實效呢?
1 活而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開始尤為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課堂中隨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設計組織好新課的開頭,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個關鍵環節。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這裏談談“直觀導入法”和“語言導入法”。
1.1 直觀導入法
直觀導入法,指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模型、圖片、影視甚至電腦動畫等多媒體素材這些內容入手,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例如,在學習種子結構的知識時,筆者讓學生觀察采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外形、顏色是否一樣,然後把種子解剖開來,觀察種子的外皮、子葉和胚,從而導入新課;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的時候,筆者將大魚缸搬到講台,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它的外形、鰭的作用、呼吸等教學內容;在學習有關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的內容時,筆者用一段白鰭豚的生存狀況錄像片段作為導入……
這種類型的導入方式,能最直接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個積極的探求知識的狀態。
1.2 語言導入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啟發,帶給學生一個思維空間,方式也是千變萬化。例如,複習導入法:“剛才我們複習了苔蘚植物,知道它有莖葉的分化,但沒有真正的根,也沒有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這節課我們就學習一類比它高等的,有真正的根,也出現了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的植物——蕨類植物。”懸念導入法:“假若你是一名法醫,你能憑借事故現場的材料來判定其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為破案提供線索嗎?學了今天的細胞結構的有關內容,你就能找到答案。”故事導入法:“我認識的一對農村夫婦,他們都是直發,但是他們卻生了一個卷發的兒子,丈夫因此就說這個孩子不是自己的,要和老婆離婚,每天非常痛苦。同學們,可以給他什麼勸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遺傳變異的知識。”謎語導入法:“一個姑娘本領多,天天在家織網羅,織成網羅無事做,專網蚊蟲與飛蛾。”解題導入法:“遺傳病顧名思義,這類病能遺傳,同學們,你們知道在身邊有哪些可以遺傳的病嗎?”……
總之,好的導入法應該具有目的性、啟發性、趣味性、藝術性。導入法的應用不僅僅在一節課的開頭,在一節課的各知識段落之間,設計更小巧、精悍、轉折銜接自然的趣味性導入,以適應初中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持久、易疲勞的特點。
2 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啟迪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