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用多媒體技術 提高數學教學質量(2 / 2)

在突破教學重難點中,多媒體課件具有任何一種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使教學中的重難點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有效突破數學教學重難點。

3 引發認知衝突,產生數學思考

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數學思考,教師應善於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認知衝突,讓學生在“憤”與“悱”的狀態下探索數學知識。

例如“統計”一課,要求學生學習統計隨機性內容的方法,教材安排學生統計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三種形狀的學具分別有多少個,收集數據的方法是小組內由一名學生逐個報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學生邊聽邊用想到的方法作記錄。但是學生手裏有實實在在的學具,他們完全可以用以前學習的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來解決,學生感受不到用筆做記錄的必要性和優越性,自然也就激不起學習的的欲望。

於是,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創設數學活動情境,采用逐個出示圖形、隨即消失的動態呈現的方法:屏幕上依次閃現一串正方形、三角形、圓形之後,學生嚐試用過去的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統計,但是因為圖形轉瞬即逝,學生發現無法用已經學過的辦法進行統計。這就構成認知衝突,從而使學生產生尋找新的解決問題方法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習新知的欲望。進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記下來?有學生說:可以用筆把它們記下來。此時“火候”已到,學生躍躍欲試,進入探索新的統計方法的準備狀態。

由於活動情境的創設,學生試著運用已學過的舊知識、舊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卻發現憑原有的知識、方法無法解決新問題時,便產生一種認知衝突,激發自我內驅力,迫切地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知識和方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索,教學效果必將是事半功倍的。

4 注重動手操作,促進體悟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同伴交流中感悟、領會數學知識。

在教學“平均分”這一課時,提出問題:把8個桃平均分給2隻小猴,每隻小猴分到幾個?筆者大膽地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學生通過操作找到3種不同的分法:1)先分給每隻小猴1個,再分給每隻小猴1個……2)每隻小猴分4個,正好分完;3)先分給每隻小猴2個,再分給每隻小猴……

但是,除了同桌、小組內的同伴能看到各自的分法,其他小朋友卻看不到。於是,筆者讓學生分別將不同的分桃過程,用實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給其他小朋友看,並將它有序、完整地口述出來。最後讓學生對投影上的各種方法進行觀察、比較。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多向的反饋信息。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是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一點動手操作的機會,讓新知成為學生的探究所得,經過在投影上分一分、比一比等環節,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深刻的感悟,有效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殊魅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和體悟探索,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