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五常(1 / 2)

明天還是隻能一更,特此通知。

****************

“有事就說,跟我不用客氣。”鮑二好爽朗的一笑。

“等會再說。”看到杜梅挺著大肚子要收拾桌子,林風忙過去幫忙。

杜梅笑了,衝鮑二好嗔怪的說:“你看人家林風,還知道幫我幹活。”

“以後我都包了還不行嗎,我不在家的時候,請個保姆照顧你吧。”鮑二好對杜梅沒的說,聽她一抱怨,立刻起身跟林風一起收拾。

等收拾好了,兩人坐在沙發上,杜梅泡了一壺茶,便去看電視了。

“說吧。”鮑二好倒了一杯茶,也不顧茶水還燙,喝了一大口。看他品茶的樣子,在想想慢條斯理的慕懷順,還真是個很強烈的對比。

“我想知道咱們穆河農作物的質量怎麼樣。”林風也不客氣,直截了當的問。

“你問這個幹嘛?”鮑二好疑惑的說,“你不是說不想跟我幹嗎?”

“問問而已。”林風打個哈哈。

“其實咱們穆河的土質很好,作物都挺好,尤其是大豆,出油率高,在東三省都是有名的。還有煙葉和西瓜,也都不錯。對了,瓜子和白瓜子,在黑龍江那是數一數二的好。”鮑二好說。

“大米怎麼樣?”林風問。

鮑二好搖搖頭:“咱們這的小麥和水稻一般化吧,挺好吃的,但不是省內最好的。”

“哪裏的大米最好?”林風好奇起來。

“附近出產好大米的地方,一個是五常,還有一個是鶴西。”鮑二好說,他這些日子都在忙活著收糧的事情,對這方麵的消息掌握的很熟練。

林風聽說過五常大米,在十幾年後的北京超市裏,到處能見到五常大米。

大概從一九九三年開始,五常就以大米作為突破口,創建綠色大米的品牌。

為了樹立品牌,控製質量,五常市由政府出麵把不合格的米業淘汰掉,保持著五常大米的優良品質。再加上五常的地和水的確合適,出產的大米五優稻一號白的晶瑩剔透,煮飯的時候香氣怡人,很受歡迎。

鶴西以出產煤炭聞名,周邊幾個縣的大米在省內也頗有名氣,鶴西有個中國最大的邊境湖興凱湖,以國宴用的大白魚和湖蝦聞名。

興凱湖畔有八五七,八五一一等幾個大農場和一個縣級市蜂蜜山,構成一片沿湖的魚米之鄉。鶴西的大米以這幾個地方出產的尤為優質,可惜鶴西人都忙著開發礦業,並沒有創立起被外人熟知的大米品牌,浪費了得天獨厚的好條件。

“五常大米我倒是聽說過,為什麼咱們穆河沒有那麼好的大米呢。”林風惋惜的說。

“我聽說五常高價請的專家,專門給他們培育適合五常土質的種子,那高科技的產品能不好吃嗎。再說人家那都要建立綠色農業基地了,比咱們這單幹的強百倍。”這些都是鮑二好從一起倒糧的一些朋友那裏聽來的,給了林風不少的啟示。

“他們的種子,我們不能用嗎?”林風又問。

“我看夠嗆。不過我覺得鶴西那邊的大米也挺好吃的,煮出來油汪汪的,不比五常的差。”鮑二好說。

“鶴西嗎……”林風想鶴西距離穆河也不遠,或許可以找個時間過去看看。

而鮑二好方才提到的幾個穆河的優勢品種,比如大豆,瓜子和白瓜子,前者可以進行榨油,後兩者則可以出口韓國日本。

由此林風又想到了穆河還有野菜、蘑菇、野生木耳的資源,據說附近的山裏還有養鹿養貂的場子,也都可以利用上。

他腦子的念頭越來越多,需要好好整理一下,分門別類,一樣一樣的考慮清楚。

第二天是大禮拜的星期天,林風早晨起床就直奔圖書館,鮑二好話裏偶然提起說去年的農業報上有五常的報導,他在朋友那裏看到過。

林風想要研究一下五常大米崛起的模式,便打算去圖書館把資料找來看看,說不定能借鑒到一些有用的經驗。

林風沒有圖書館的借書證,不過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於黎她媽媽就是圖書館的管理員,認識林風。

一見林風,於黎的媽媽沈玉妮倒是一愣,穆河的圖書館除了人民日報和一些省內報紙是新的之外,就隻有幾千本七八十年代老掉牙的舊書,完全沒有吸引力的藏書自然難以吸引讀者,平日裏整月也不見個人來看書借書,完全就是在死撐著。

“林風怎麼來了。”沈玉妮問。

“沈阿姨,我過來借閱幾份報紙。”林風的嘴非常甜,於黎過生日的時候曾經把同學叫到家裏聚會,沈玉妮對林風的印象還不錯。

“要借什麼報紙。”沈玉妮閑著沒事,對林風很熱情。周末的圖書館一個人都沒有,有點事情做反倒不會太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