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詢一見他老爹又要發怒的跡象,立即換了態度說:“既然蒙狼刺相問,百裏詢也就如實相告。竊以為,為君者上知天下通地方為天下主。君上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所思所想無不是軍國大事,似這等小事之前已有成例。秦律之所以森嚴就是為了教化百姓約束言行,觸犯者必受懲治,這有何不對?更談不上什麼百姓有錯,錯在為君者不教。難道你想讓君上每天站在街市之上,告訴每個百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嗎?那樣的話君上還是君上嗎?百裏詢以為,似這等小事重罰之後百姓自然就會記住,用不著再教。這就好比牧羊,對那些亂跑不聽話的羊兒就必須用鞭子抽,抽過之後羊兒就會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所以,教化百姓就和牧羊一樣,該抽的時候就得抽!”
蒙義嗬嗬一笑說:“請問百裏詢,你兒時犯過錯沒?”
“犯過呀,誰小的時候不淘氣呢?難道你沒犯過錯?”
“自然犯過,但是狼刺自幼是和狼一起長大的,不知道像你這樣的世家子弟,兒時犯了錯會如何懲治。”
“那就要看是有心還是無意的了。”
“有心怎樣無意如何?”
“若是無意之舉,父母兄長會告訴我今後該怎樣避免犯錯。若是有心必將重罰,隻有重罰之後我才能記住才能不會再犯。”
“嗯,如此說來你百裏詢就是一隻羊,還是一隻不太聽話的羊,非得用鞭子抽才能改正錯誤。”
哄,朝堂之上一片笑聲。百裏詢臉上一紅辯白到:“我自幼聰慧,就算自己不犯錯但隻要看到別人犯錯,我父親糾正處罰別人之後我也會記住,所以我很少犯錯。然而百姓怎能與我相比,他們不讀書不明理,同樣的錯誤總是再犯,說教無用隻能重罰!”
蒙義嗬嗬一笑說:“說得好,如此說來在下就明白了。似你這等說法那就是不教而罰。譬如你無意中犯錯,大上造不論青紅皂白上來就打一頓,然後不聞不問,等你再犯錯的時候再打一頓。百裏詢,人非聖賢豈能無過,你不犯這樣的錯總會犯那樣的錯。犯了這樣的錯大上造揍你一頓就過去了,當你犯那樣的錯時大上造就再打你一頓。於是乎打一頓你明白自己那樣是不對的,你長到這麼大得挨多少頓打呀。由此可見,等你鬢發斑白再犯錯的時候,大上造手杵拐杖,顫顫巍巍連咳嗽帶喘的揍你一頓,你就又明白道理了,如此循環往複。百裏詢,你不能總是在你父親膝下承歡,你總有一天會位列朝堂之上輔佐君上,到那時你若犯錯該由誰來揍你。君上嗎?似你這般道理為君者治國就簡單了,臣子犯錯揍一頓,百姓有錯揍一頓。當有一天所有的臣子和百姓都被揍遍之後卻仍舊不改,你待如何!”
一句話問得百裏詢啞口無言,大殿之內一片安靜,贏開瞪大雙眼緊握雙拳注視著二人。
“那,那你說該怎樣?”
蒙義轉身麵對百裏棲深施一禮說:“狼刺莽撞言語中得罪之處還請大上造見諒。”
百裏棲一揮手說:“無妨,你且直言。”
“請問大上造如何教子的?”
“詢兒自由算是聰明的,有舉一反三見微知著之能。似這等心智已是上上之選,普通人中敢說是萬中無一。但即便如此也是經常犯錯,那時我會先給他陳明利害,他明白道理之後罰反而不重要了。狼刺,我已經明白你的意思了,為君者猶如百姓父母,子女犯錯應先使其明白錯在哪裏,為何犯錯,然後根據錯誤輕重施以懲罰。懲罰不是目的,是為了讓子女記住錯在何處,並能由此明白何為對何為錯,公子所言的教其實是引導百姓明白是非,可對?”
“善,大上造所言甚善。那麼狼刺鬥膽再請問大上造,可有罰錯的時候?”
“有,人非聖賢豈能無過,就算是我也有失察的時候,往往憑著主觀的判斷認為子女有犯了錯,罰過之後再細問才發覺是自己罰錯了。”
“大上造敢於直言不諱足見品德高潔堪稱君子。眾位大人,方才我與大上造一問一答之間想必各位大人都已經聽出門道。為父母者難免由於主觀判斷錯怪子女,這種事情想必誰家的都有過,實屬人之常情不足為奇。君上治國牧民就如同父母養育子女,任何一位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成為明辨是非通情達理的正人君子,而每個父母都會對子女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子女當中有聰明的也有愚鈍的,有理解的快的也有理解的慢的,有聽話的也有淘氣的。那麼做父母的會不會因為一個子女犯了錯就罰所有的子女呢?”
“不會!”
“對,肯定不會。君上教化百姓就如同父母教養子女,父母隻會罰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在罰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時也是當著所有子女的麵想講清道理然後再責罰。這是為了在懲處犯錯的孩子的同時,告誡其他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過錯,這就是先教後罰。這樣的罰會讓犯錯的孩子心服口服 ,而沒犯錯的孩子會引以為鑒。父母也有判斷錯的時候,為避免委屈了孩子,在處罰犯錯孩子之前父母是不是都會問清楚細節才做出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