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朝天子(上)(1 / 2)

鎬京是周朝的國都你實際上是有兩座城組成的,一為豐京和一為鎬京因此並稱為“豐鎬”。這座都城也是華夏曆史上最早被稱為“京”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現在的位置大約是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周文王滅崇(位於陝西關中,夏禹之父鯀所封之地)後,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周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稱豐鎬。

豐鎬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華夏城市平麵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建構了華夏城市平麵布局的總規製,成為後來曆代王朝的都城以及重要城市總體布局的典範 。豐鎬兩京是華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時又是周禮的誕生的地方。

那麼這座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據《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

這裏的國指的就是國都。總體上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裏之城。其總體布局為城的每麵有三個城門共計十二門。有南北向的街道九條,東西向的街道九條,這就是九經九緯。也就是說,通向每個城門都有三條平行的街道,構成左出右入,車從中央的街道格局。

所謂經塗九軌,指經緯之途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凡八尺……積七十二尺,則此塗十二步也”。按照一步按一米四米算,則每條街道的寬度為十六米左右。

左祖右社,指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麵朝後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宮南麵,或指宮殿大門向南,市場要建在王宮北麵,即朝廷在前,市場在後。

市朝一夫,指市場的大小如一卿大夫的封地,即方百步,東西、南北各長一百四十米左右。由此證明,周代對市場的設置已極為重視,劃出一定區域作為交易市場。這種布局在當時是最理想的製度,即“左者人道所親,故立祖廟於王宮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國社於王宮之右;朝者義之所在,必麵而向之,故立朝於王宮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後而背之,故立市於王宮之北”。

除上述街道、祖廟、社稷壇、王宮、市場外,其餘的地區應該就是居民區。對居民區如何稱呼怎樣劃分,《周禮》並未提及。但是按照方形城市的慣例和周原考古所挖掘的早周的房屋遺址看,應該是方形的小區,可能以“裏”相稱,因為“閭裏”是華夏人對居住區的最早稱謂。

當這座宏偉的城市出現在蒙義眼前的時候,蒙義不禁為震驚了,但在震驚之後蒙義卻皺緊了眉頭。他終於知道什麼叫做告天大陣了。所謂的告天大陣其實就是讓那個各路諸侯按照指定的位置圍著鎬京排好隊形,隨後按照城樓上彩旗的指示開始繞著城牆行進,一會順時針一會逆時針。諸侯眾多每位國君所帶的軍隊不能超過限製,但架不住諸侯數量多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諸侯軍隊加在一起可也不少了。統帥不同號令不一,有看見旗號聞令而動的,有的沒看見還停在原地發愣的。旗幟變換調轉方向時亂子更大,有的諸侯軍是先停下然後後隊邊前隊,這還算是比較聰明的,有得諸侯軍是整個軍隊來了個原地大掉頭。這就不可避免的和後麵的諸侯軍撞在一起,一時間鎬京城外人喊馬嘶亂成一鍋粥。

隻是混亂還不算什麼,蒙義還看到為了擺這個告天大陣,鎬京城外三十裏內所有的百姓村落都被拆除,田地均被劃為禁地,那青青的秧苗、肥沃的良田就這樣被千軍萬馬踐踏的不成樣子。還有那些被遷移的百姓,背著自家那少得可憐的財務,扶老攜幼被軍隊押解著不知遷往何處,一路上嚎哭之聲響徹天地。這些百姓本來世代居住在王都周圍,過著有田有屋的悠閑日子,沒想到如今家宅被毀,田地充公,瞬間從小富之家變成了窮光蛋。而且還不知道將被趕到哪裏,也不知道新的地方有沒有房屋居住有沒有田地可以耕種,百姓們麵臨著挨餓受凍的淒慘命運。麵對如狼似虎的軍隊和官吏,百姓們是敢怒不敢言,唯有看著被毀的家園痛哭流涕。

這淒慘的場景任誰看了都會心酸落淚,但是站在城牆上的一幫身穿錦衣的人卻指著城外哈哈大笑。鎬京正門的城樓上彩旗招展樂聲陣陣,一杆大旗下站著上卿虢石父,他正按照城樓上周王姬宮湦的意思,一會兒將大旗向左擺擺,一會兒又把大旗向右揮揮,城下諸侯隻得按照大旗指示的方向來回行進,那樣子就像是一群拉磨的驢。

城樓上的周王姬宮湦、寵妃褒姒、王子姬伯服一邊喝著酒聽著曲兒,一邊看著城下亂糟糟的一片,不時發出哈哈哈的大笑聲。城下的各國國君看著城上那些指手畫腳哈哈大笑的人,一個個恨得咬牙切齒。但是他們不敢表現出不滿,因為鎬京周圍駐紮著大周的精銳部隊“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