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八章 箕國歸秦(1 / 3)

秦文公七年,張固率大秦使團出使朝鮮,兩千關山鐵騎護著張固一行從秦都出發趕赴朝鮮。這條路很漫長,而且張固的使團也不僅僅是為了朝鮮這一件事,張固要沿著聞熙走過的路線重走一遍,確定大秦疆域勘察東北地區部族情況。

在此期間張固還要和晉國商議確定新的兩國之間的分界線,到了燕國還要跟姬哀商議新的疆域劃分。大秦將士流血犧牲沒有理由一點好處得不到,大慶不要錢不要糧要點土地總可以吧,然而兄弟親帳也要清,晉國和燕國的官員跟張固是錙銖必較,往往是一寸一寸的為本國多撈點國土。

這樣的官對於國君而言絕對是值得信任的好官,但對大秦而言則是欲殺之而後快的。其實蒙義已經授權張固可以做出適當讓步,因為這次聞熙的大勝將北戎、山戎從這片土地上驅逐了出去留下了廣袤的土地,多少給燕國和晉國一些也是可以的畢竟是兄弟之國嘛。然而晉國負責此事的是大夫師服,這家夥一上來就用手指頭在地圖上一比之後說:“晉國和大秦是兄弟之邦,晉國不能貪得無厭所以我們就要一指之地。”

話雖說得客氣可是師服這一指就是把晉國疆界向動北推進的將近千裏,直接截斷了大秦剛剛打通的進入東北的通道,這讓張固如何能答應,於是張固以晉國未出一兵一卒唯有拒絕師服的要求,而師服則跟張固你來我往反複拉鋸,最後官司打到兩國國君那裏。蒙義和姬仇一商量兩家各占一半算是解決了。

姬哀還算客氣,沒有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隻是派出使節跟著張固前往朝鮮。等張固和燕國使團來到浿水(鴨綠江),也就是山戎殘部渡過去的的那條江變的時候,張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三萬秦軍精銳的大營猶如一座宏偉的城市,軍營內外熙熙攘攘,作買賣的吆喝聲絡繹不絕。當聞熙率領眾將出營迎接張固時,通過交談張固才知道,這些人都是本地的土著,因為被山戎人殺了不少人搶了不少東西就幫著秦軍打山戎,這些部族的首領還希望能跟著秦軍過河直接滅了山戎人。

有人主動投靠聞熙自然樂於接受,在中軍大帳內,聞熙將東北各部介紹給了張固,而張固正好借此機會仔細了解東北民情,為今後大秦治理東北做好準備。

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很早就見於史冊,《尚書?禹貢》是最早記載東北的典籍。上古時期大禹把華夏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又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而“東北”這個詞則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典籍中記載:“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

《山海經》中也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商族的燕地,為封國燕國的始祖。而在此之前東北地區一直是商族的聚集地之一,即便是武王滅紂之後東北地區還有大量的商朝遺族。由此可見東北地區實際上是華夏民族傳統的聚集地,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某族入主中原之後帶來的嫁妝,東北這塊寶地原本就是華夏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的遺產。

此時的東北可分為四股勢力,東北南部遼東為燕國,東北西部為東胡,東北中部為夫餘,東北東部為肅慎。

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東北三大民族。東胡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東胡做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一千三百年。有關東胡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其上曰: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這基本上確定了東胡隨處的大概位置主要是在當時燕國(在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

東胡的自稱是“通古斯”。“通”意為柳樹叢,“古”為河流,“通古”的直譯意為“柳條河”或“河岸上長滿柳樹的河”,加上表示多數詞性的詞尾“s”後就演化為族群的族稱--“通古斯”,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長滿柳樹河流邊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們”。而東胡這個稱謂是中原王朝對東胡部落的稱謂,並不是東胡族人真的自稱。因為在東周時期匈奴人自稱胡,所以中原王朝把居住在匈奴人以東的地區的部族統稱為東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