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奔騰間仍舊輾轉騰挪極為瀟灑,太史慈緊緊握在手裏的韁繩似乎變成了那匹戰馬的眼睛,隨著太史慈的指揮左衝右突如指臂使。此時太史慈兩眼微紅,身上的戰甲已經沒有了最開始那般幹淨整潔,甚至齊腰處還有一條長長的傷口不斷的滲著鮮血染紅了腰身以下的甲衣。這樣的形象,並沒有使得太史慈看上去如魔神般血腥殘暴,反而給他那俊美的麵容平添了幾分剛毅。
隻是太史慈已經沒有心情去關注自己的形象了,戰馬帶著他不過片刻就奔過了大半距離,現在太史慈距離樂進並不太遠。
曹操這一次點名了五個武將,可是按照一般情況,正麵作戰的人一向都是主將,而在樂進和李典的關係裏,這樣的機會自然是樂進的。所以李典看到樂進由於站位靠前而引起了敵軍主將的注意,自然舍身而上,在太史慈欺近樂進之前,李典進入了太史慈的攻擊範圍。
單憑武力,以勇猛著稱的太史慈給人留下的印象裏並沒有招式略差這樣的瑕疵,太史慈任何時候的形象都極為完美,尤其是跟著華雄張濟這樣的名將學習過之後,更是各方麵發展的極為平衡。而反觀李典,雖然同樣號稱勇猛有餘,但是武力卻終究差了點。
兩人間的單挑不過二三十回合,李典就在太史慈手下左支右絀起來,而此時就算是曹軍的普通士兵願意上來幫忙,太史慈的青州兵也瘋了一般向這裏圍了過來。
不就是死,誰怕誰?
站在道德的高峰指責別人是一件讓人不能容忍的事情,可是如果這個人是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甚至他自己都信了他所說的話,那麼他的指責就算不見得放諸四海而皆準,但也至少能贏得別人的欽佩。
不得不說,起碼就在這一刻的青州兵,是自以為自己做到了上麵的話的,這樣的想法,這樣願意為了大漢天下去死的想法,讓他們身上總是有一層看不見的道德光輝,然後可以比曹軍更加奮不顧身,以死換死,以死換傷!
曹洪迅速趕來救援李典。曹洪很有自知之明。和曹仁相比,曹洪武力不強,性格也不太好,又極為吝嗇,使得他在曹軍中人緣並不怎麼樣。此時明顯對方的武將是想要抓人質的意思,如果抓不到甚至可能會選擇同歸於盡,在這樣的時候,曹洪不能退縮。
普通士兵是加入不到太史慈和李典的戰場,但是曹洪還是可以的。曹洪三五下清理了一條路之後,被青州兵迅速包圍了進去,然後開始配合李典。
武藝這東西,其實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的,但單從最實際的角度來說,兩個人確實要比一個人厲害點,尤其是兩個人交替承擔傷害的時候,至少比一個人撐的要久些吧。
一萬五千對一千五百,太史慈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和曹洪李典磨下去,那些被曹軍分而食之的青州兵,在最後關頭越是舍身殺敵,就越讓太史慈心裏焦急,並且痛恨自己。
悔恨在這時候並沒有任何用處,太史慈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然後瞅見了個空子,趁著李典失誤的時候向著曹洪鋪身而上。
曹洪大驚,太史慈的雙短戟是近戰武器,如果給太史慈近了身......
隻是這刹那的猶豫以及身體本能的躲閃,讓曹洪和李典之間的配合出現了一絲的不合拍,而這時,行將淩空的太史慈,腰裏發力使勁扭轉身子的同時,在自己的戰馬上狠狠的踏了一腳。
不成功,毋寧死!
知道蕭文這句口號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戰死了。而這句口號,也讓太史慈理解了蕭文為什麼在軍校的第一節課程上,交給所有人的並不是殺敵,而是如何活下去。
經曆過那樣有死無生的戰爭的人,才會本能的對戰爭避而遠之。
郭嘉是這麼告訴太史慈的,太史慈覺著自己現在明白了。
死並不可怕,在心有所屬的時候,不管這“屬”,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理想。
李典和曹洪的反應還是比較快的,在太史慈強行改變了動作的一瞬間,曹洪的刀和李典的刀都送到了太史慈身上,一刀插進小腿上,一刀正中下腹。
隻是發了狠的太史慈,也終於在李典做出更多的動作之前,將李典撲倒在地。
戰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