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經過13年的艱辛努力下,這條世界最長的鐵路幹線才開始全麵通車,不過最後做了遠東的嫁衣,這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什麼會在第一次東北戰爭結束以後,依然念念不忘奪回西伯利亞大鐵路。
不過為了加快將來開發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和遠東地區連接,李寧宇已經暗下決心,要準備開始修建第二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而這條新鐵路將西起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泰特,經勒拿河畔的烏斯季庫特、貝加爾湖北端的下安加爾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爾州的滕達、伯力邊疆區的烏爾加爾、共青城,直到朝鮮海沿岸的蘇雲港,全長4275公裏。
同時修建三條分線鐵路,這樣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大部,都會被串連起來。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出現,可以說對當時的遠東地區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雖然當時由於沙俄帝國一直覬覦東北地區,而修建,但卻是西伯利亞地區的大量資源,由一塘死水變活。
在甲午戰爭結束以後,沙俄帝國為了抑製遠東的勢力,便聯合德、法兩國進行威脅幹涉,而沙俄帝國也乘機秘密製訂了所謂的亞洲黃俄羅斯計劃,這個計劃的基礎條件,就是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同時,修建一條穿越東北並南伸至大連的鐵路。
所以就有了後來的《中俄密約》,以及中東鐵路沙俄帝國也借此機會,多次派人到山東、河南及東北三省各地招募大量工人,前後高達一百幾十萬人,但這些華裔工人除一部分修建中東鐵路,其餘大部分來到西伯利亞地區的鐵路工地上工作,所以西伯利亞大鐵路東段的橋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華裔工人來完成的,所以從某種角度,李寧宇拿回西伯利亞大鐵路合情合理。
因為在西伯利亞大鐵路竣工通車以後,立即就給沙俄當局帶來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火車的轟鳴聲,讓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迅速繁榮起來,通車以後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在十九世紀中期南部西伯利亞地區總人口僅為290萬人,到二十世紀初期遠東接手以後,已經達到990萬人。
隨著大量移民的到來,不斷有效地緩解了西伯利亞地區勞動力匱乏,在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下,在大鐵路沿線兩側,眾多的大中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種發展步伐被國際輿論譽為美國速度。
不過沙俄帝國,靠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主要建立農牧業基地,這裏的穀物產量所占比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