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收夏四策(1 / 2)

馬柏森看了李侍遠一眼,得意洋洋地回道:“好的。總的而言便是大軍開進,一舉定乾坤。我的計劃便是從此時開始,就可籌備糧草,召集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分成三路,每路十萬。一路由南從蘭州出發,一路由平涼向西北先下固州再往北,一路由我親自率領,由延州向西。如此三路突進,寧夏偽王或投降,或向北而竄。由此,一年時間消滅李賊主力,第二年掃蕩殘餘,第三年徹底平定西北,收複寧夏!”

隻可惜他雖然說的神采飛揚,眉飛色舞的,可其他人的眼神卻又黯淡了下來。果果不其然,隻見劉安的嘴角又浮現出了微笑:“馬大人,請問你對這三十萬大軍的用兵之道,可有什麼章法?”

“章法?要什麼章法。你們沒在西北呆過,不了解當地的詳情。西北用兵,從來都是直來直往,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寧夏現在全部兵力不過十餘萬眾,還要留出一半的人防備北胡和鎮守各地,真正能拉出來和我朝作戰的,不過七八萬。如果再分到三路,則我每路的十萬大軍,正麵所應對之敵不過兩三萬而已因此我軍隻需步步穩紮,自然能旗開得勝!”

“哼!我朝自立國以來,對西北的大規模用兵不下十次,太祖皇帝和高宗皇帝甚至先後三次禦駕親征。想當年高宗皇帝親率四十萬大軍,也是三路大軍齊發,其時寧夏總兵力不過七萬,可也隻是打了一個平手。我就不知道馬按察使這次的用兵策略和當年高宗皇帝用兵有何不同?”

“這……”馬柏森聽言大驚,他沒料到劉安竟然把太祖皇帝和高宗皇帝給搬出來了。要說他的計劃,原本確有膽大和可行之處,可現在是在朝堂之上讓他和幾位先帝相比,那真是天底下的第一道難題。

李紈趁勢也補了一刀:“劉大人所言確有道理。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馬大人率領個三五千人,想學那趙子龍,那我也不反對。成了是不世功業,敗了,也不過折損個三五千人。可若那三十萬大軍萬一有個閃失,會動搖我朝根本的,再處置不當,引起北胡南下的話……”

大帽子扣過來,重壓之下,馬彌也不敢替族侄辯解了,馬柏森更是知趣,大氣也不敢出,悄悄地退到了一旁,不再言語。

短暫的沉默之後,所有人的眼神現在都彙到了郭平的身上。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郭平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氣暗想:總算輪到我了,拚死拚活也在這一把。

他方步一踱,向旁移了一個身位出來道:“臣郭平等候多時了。”

馬家和李家的人都折了,宣明帝的心情好了很多,對著郭平和顏悅色了不少:“郭愛卿,朕在京城可也是聽了你不少的故事呦,接下來你好好給朕說說。”

“遵旨!”

郭平接旨後,不慌不忙地徐徐而道:“臣以為,對於西北,萬萬不可再拖延下去,目前西北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理由有如下:一者,我大齊朝享平百年,國力日盛,而寧夏區區彈丸之地,即使發展再好,也不過我們一個行省的體量,這是國力;二者,李氏原本都是我漢臣,說的漢話,寫的漢字,可從我收到的情報來看,其為了能長久統治,竟已開始發明文字和推廣寧夏本地的胡語,如此下去,不過幾十年,寧夏就永為胡人之地了;其三,寧夏和北胡一直威脅我北方和西北安寧,尤其是北胡,始終對我朝虎視眈眈。最近幾年北胡因為老可汗之死,其內亂不止,因此我朝必須趁此浮現出的戰略窗口期,一舉解決寧夏問題,如此才可徹底騰出手來解決北胡的問題,此乃形勢。再者,從我族幾千年的曆史來看,從來沒有說一塊故地是通過與外族綏靖而取回的,如果一味地沉迷於短時間的平和,則寧夏故土永無收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