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合作共贏:新形勢需要新思路
中國周邊
作者:曉岸
中國在南海地區正麵臨“被戰略
清晰”的壓力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正麵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嚴峻局麵。一是菲律賓繼續處於“戰略亢奮”,試圖強化、擴大、升級其對中國島礁的非法占據,還將南海爭端鬧上國際法庭,挑戰中國在南海權利主張的法理依據。二是外界猛烈炒作“中國即將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等傳聞,美國政府借故頻頻隔空喊話,警告中國不要“四處重劃邊界”,要求中國把包括“斷續線”在內的主權聲索“說清楚”。三是日本為轉移國際視線、減輕其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壓力,極力推動東海問題與南海問題連片發展,積極加強同菲、越等國的防務合作,妄圖編織對華“聯合陣線”。
但中國承受的真正壓力來自美方,也隻有美國具備從根本上阻礙中國南海政策實施的能力。美方盡管繼續宣稱“對南海爭端不持立場”,但其在實際行動上為菲站台的架勢更加明顯。美國正加緊重組南海周邊地區的軍事部署,強化“離岸製衡”,包括在南海附近海域同時部署兩個航母作戰群和最新瀕海戰鬥艦,以聯合軍演、軍艦停靠、部隊訪問、人道援助、國際反恐、援建基礎設施等形式重返菲律賓,並與新加坡、澳大利亞等近南海國家加強合作。另外,確認美國軍方在特定情況下有權使用菲國內基地的美菲防務合作協定的談判接近完成,將於4月底奧巴馬訪菲期間簽署。4月初,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夏威夷主持了首次美國與東盟防長會議,重點討論了“共同維護海上航行自由”的議題。
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美國在與俄激烈交鋒的同時,不僅沒有降低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的調門,反而刻意擂響了“敲打中國”的鼓點。白宮、國務院和軍方高官把克裏米亞問題與台灣問題相提並論,聲稱“克裏米亞模式可能刺激中國在南海通過武力或脅迫手段獲取領土”,指出“中國不應懷疑美國對任何威脅現狀行為的堅決反對”,“不應誤判美協防盟友的決心”。有關言行對外釋放了美國繼續把中國當作頭號現實競爭對手的信號。
但囿於當前的內外條件,美國無從保證其全球戰略在歐洲、亞太、中東三條線上完全並行不悖、互不幹擾。白宮無意陷入新的戰略麻煩,需要美中關係保持穩定,對菲、日等國針對中國的海上挑釁、對抗行為有著不得先開第一槍、不得引發正麵衝突的底線,但這一底線同其對有關國家的縱容相比是小與大、次與主的關係。美國麵臨的問題是,直接當事的東盟國家無法單獨或聯合起來抗衡中國的所謂戰略進取,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同盟關係網絡也遠比東北亞疏鬆、薄弱。因此,美國現階段側重使用“聰明”的外交和“專業化”的軍事威懾處理南海問題。
美國正在打破其長期秉持的戰略模糊,更加清晰地支持部分東盟國家在南海地區與中國抗衡。美國這樣做,歸根結底是源於其對中國海上問題處理舉措在戰略層麵的強烈關注。在美國眼中,中國正在西太海上大搞“中國版門羅主義”,強勢謀取對南海的絕對控製權,這將削弱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存在和行動根基,必須加以遏製。美國頻繁借口“維護航行自由”介入南海問題,就是要維持其繼續對華任意實施抵近偵察活動和軍事遏製政策的自由。美方逼迫中國把“斷續線”說清楚,實質是支持以近海大陸架地理條件作為劃分南海水域的主要依據,否認曆史性權利的主張效力,以把中國政府置於外部群起反對和內部民意壓力的夾縫中,捆住中方處理南海問題的手腳。
以適度戰略清晰回應複雜形勢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南海是中國周邊戰略安全環境的重要環節,穩住這個環節是當前中國整體對外戰略順暢運作的基本要求。2012年以來,中國通過在軍事、法理、外交等領域的堅決鬥爭遏製了菲等國在南海的挑釁,通過挨家挨戶做工作恢複了東盟國家和組織對和平解決爭端的信心,同東盟十國啟動了根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精神磋商“南海行為準則”的進程,成功穩住了局勢,將中國與東盟關係的重心扳回到發展合作上去。成果來之不易,必須保持,不能因美國出來攪渾水就輕易動搖。同時,既然美國正在改變其一貫執行的戰略模糊政策,中國也有必要水漲船高地做出相應調整,認真研究逐步增加處理南海爭議的戰略清晰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