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
中國外交
作者:胡正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朱熹的上述詩句來形容近年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的文化建設,可謂恰如其分。這裏,“活水”非指其他,乃朋友、友情也。
打造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特派員公署
澳門特派員公署大樓於1999年建成,樓高八層,設計莊重、現代,外觀甚好。我尤其喜愛1~3層的大落地玻璃牆麵,它們在院內綠樹的映襯下,格外通透敞亮。然美中不足的是,我赴任特派員時室內裝飾已顯陳舊,牆上字畫缺乏主題,絕大多數陳設、家具乃至燈光搭配均已過時。
我於2011年8月走馬上任。初來乍到,先“拜碼頭”,一圈下來,深感當時家寶總理有關“澳門是有文化的”說法一點沒錯,這就更增強了我適度改造對外活動場所的決心。
我的想法得到公署同仁的一致讚成。但憑自己有限的知識,怎麼也形不成一個具體方案。恰巧上海建工集團的童繼生副總裁來澳檢查工作。他是我和公署副特派員張金鳳共同的朋友,我們便請他和他在澳門的團隊來公署實地考察。童總當場拍板,提出了一個大致方案。
上海建工集團在澳門的分公司很快指定設計師,同我們全麵對接。我們說明功能需求,強調文化元素。當時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牆麵上的藝術作品裝飾如何來做。沒有好的設計,藝術作品效果會大打折扣。反之,光有好的設計,而無好的藝術作品作支撐,那也是個空架子,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此情況下,我們隻好勞駕各位好友出手相助。我首先要提到蘇士澍先生。他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協副主席、文物出版社名譽社長,同時還兼任大量社會工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忙人。我同蘇先生認識已有些年頭,外交部和駐外機構特別是國禮工作方麵,一直得到他的慷慨支持。此次,為了我們公署的事兒,蘇先生結合公幹,前後跑了好幾趟,看地方、提思路、“領任務”。例如,根據他的想法,我們給各個不同廳室研定了不同的主題。首先是將三層最大的多功能廳命名為“大荷花廳”。主要考慮此廳有八扇古色古香的中式大門,其上方的圍欄圖案均為蓮花,同時蓮花也是澳門的區花。因此,該大廳的一切設計理念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在大廳正中需畫一件巨幅彩荷圖,兩邊牆上各掛六件水墨荷花和荷花題材的書法作品。吊頂、吊燈和其他裝飾予以呼應,突出中華文化元素;再如,公署有一件全國政協贈送的王成喜先生的丈二梅花圖,意寓慶祝澳門回歸祖國。蘇先生堅持將此畫放在二樓主會客廳,以凸顯其政治意義和藝術價值。也正因此,我們便將該廳命名為“梅花廳”。
上述兩個主要場所的主題確定之後,我們又分別將其餘幾個房間取名為“牡丹廳”、“月季廳”、“小荷花廳”和“回歸廳”,並擬據此去組集藝術作品。
“梅花廳”和“大荷花廳”
至於“領任務”,蘇先生更是二話沒說,照單全收。“梅花廳”一經命名,我們便請蘇先生寫了一首毛澤東主席的《卜算子·詠梅》。此幅行草作品係在公署完成。作品筆法遒勁、結構流暢,很好地體現了詞作的意境,恰好同王成喜先生的梅花圖相映成輝。為強化藝術氛圍,我們又在正座對麵牆上放了一件黃胄先生的水墨駱駝。此畫落款為1986年,當是先生最好創作期的佳品。有了這三幅大作,加上燈光、沙發呼應,梅花廳作為主會客室的布置已熠熠生輝。此後我在該廳接待過很多外國貴賓和當地人士,我注意到除主賓之外,其他人的眼睛總是不時地對著牆上的書畫作品打量。每逢此時,我都會想起蘇先生為此付出的辛勞。
“大荷花廳”需要六件六尺整紙的書法作品。蘇先生回京之後用了整整三天,寫了六件曆代名家有關荷花的經典名作,全部都是七言絕句。分別是宋代黃庭堅的《鄂州南樓書事》、宋代楊萬裏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唐代賀知章的《采蓮曲》、唐代白居易的《采蓮曲》、宋代薑夔的《湖上寓居雜詠其九》、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要知道寫篆書本來就很難、很累,何況蘇先生用的是雞長毫特製毛筆,其辛苦程度更可想而知。後來聽說,那一次把他的老腰病都帶出來了。實在抱歉!現在,這六件作品並排放在“大荷花廳”裏,那種大美之感至少我在別處未曾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