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道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堡壘就是語言。雖然動物不能像人類那樣用整句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它們擁有上千種自己的交流方式,比如吼叫、鳴叫、氣味、顏色、形體等。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加德納夫婦曾教會過一隻雌猩猩250種聾啞人所用的手語。又經過幾年的訓練之後,這隻雌猩猩最終竟然掌握了上千種啞語手勢。我們知道,鸚鵡能夠模仿人類說話。不僅如此,它們中的一些品種甚至擁有一定的智商。一名法國獸醫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他的顧客科蕾和鸚鵡之間的故事。一天晚上,可能是吃壞了東西,科蕾不停地上廁所。忽然,她聽到一個焦慮的聲音從不遠處傳來:“你還好嗎?科蕾你還好嗎?”原來,這是關在籠子裏的鸚鵡在和她說話,對主人表示關心。
最後一道橫亙在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堡壘是:動物到底有沒有自我意識?上世紀70年代,紐約大學生物學家戈登·蓋洛普做了一個關於鏡子的實驗:他在黑猩猩的眼睛旁邊點了一個白點,如果不借助鏡子猩猩是不可能看到白點在哪兒的,接著他把鏡子擺在了黑猩猩的麵前。看著鏡子,黑猩猩猶豫了一下,然後舉起手試圖將自己眼睛旁邊的那個白點抹去。戈登得出結論:黑猩猩知道鏡子裏麵的是它自己。後來,人們又對大象、海豚、逆戟鯨、烏鴉、喜鵲、鴿子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都取得了成功。不過鏡子實驗並沒有能夠說服所有動物學家。他們認為,動物雖然能夠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能意識到自己這個個體的存在,這一觀點引起了廣泛的爭論。2012年7月7日,幾名動物行為學和神經學專家聚集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他們關於動物自我意識的聯合聲明:“大量的證據表明,動物擁有具備自我意識所需的神經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構造學的基礎。它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所意識的。”
一些動物甚至擁有精神世界。著名靈長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曾在卷尾猴身上做了一個關於公平的實驗。他將兩隻卷尾猴帶到一間屋子內,讓其中一隻不停地完成一些任務,而另一隻什麼都不用做,隻是在旁邊看。過了一會兒,他給那隻一直忙碌的卷尾猴一小塊黃瓜,而給另一隻什麼都沒做的卷尾猴一大串葡萄。看到這樣不公平的一幕,那隻一直忙碌的卷尾猴立馬罷工了。大象和海豚是出了名的有同情心與互助意識的動物,不少海豚救起過溺水的人類。但最離奇也最能證明動物擁有“互利惠他”性的事情發生在吸血蝙蝠身上。這種蝙蝠如果60小時內沒有吸食鮮血就會死亡,研究者觀察到,一些吃飽了的雌性吸血蝙蝠會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來反哺那些瀕臨死亡的同伴,盡管它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不過它們隻會幫助那些一樣具有分享精神的蝙蝠,而不會幫助那些自私的蝙蝠。
除了有同情心,一些動物對死亡也有著特殊的感覺。狗會因主人死亡而流淚;海豚和大象曾被發現為死去的同伴舉行“葬禮”,“大象墓”也許隻是民間傳說,不過大象聚集在死去同伴周圍久久不願離去卻是事實。當在路上遇到死去同伴的骸骨時,大象會停下腳步,然後用鼻子去撫摸它;猩猩在同伴死亡之後也有明顯不安和焦慮的表現。
即使動物永遠無法像人類那樣具備建立文明世界、掌握核能源,亦或撰寫《聖經》的能力,但它們也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沒有意識、自行運轉的物體。如果非要說人類與動物之間有區別,那也隻應該是生物等級上的區別,而絕不是種類上的區別。友誼、記憶力、好奇心、模仿力、理性等等,這些在人類身上存在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地在動物們身上得到證實,有時候它們某方麵的能力甚至要強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