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南洋”商人怎樣控製“產業鏈”
創業史
作者:Spencerhuang
“南洋”華僑早年的艱辛
1957年,當鍾語桐出生在福建山區的一個佘族家庭裏時,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認“佘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剛剛過去一年。然而,這種名分上的扶正確認對於身處大山腹地的鍾語桐一家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們依然過著耕獵並存的生活。
從童年起鍾語桐就遍嚐生活的艱辛,山裏的艱難不同於城市底層人們那種流落在繁華邊緣的貧窮,而更像是一種沒有任何希望的平淡。大山挪不走,貧地種不肥,這已經超過了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如果說平原的農民辛苦勞作是為了豐收的喜悅,那麼山林裏的人們追求的就僅僅是活下去的本能。艱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佘族人堅毅、頑強的意誌品質還有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族人們在一起,團結樂觀,有山歌、有“打尺寸”,有一家一寨的守望相助與溫馨幸福。
1200多年來,佘族人每逢大年初一,在叩拜過“盤瓠祖先”之後,都要圍坐在一起傾聽老人們講述當年先民們的創業艱難。鍾語桐和許許多多佘族人一樣,從小就崇拜那些艱苦創業的祖先,也憧憬著自己將來要像祖先一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和福建許多地方一樣,佘族人裏也由不少華僑,大多數散布在東南亞一帶,也就是舊時所稱的“南洋”。鍾語桐二叔很早就去了菲律賓,下南洋漂洋過海,是一項生死未卜的事,走之前家裏人都會將一些事情安排好。由於二叔走的時候才十幾歲,家裏就定下規矩,鍾語桐的父親生下的第二個兒子將過繼給二叔。這樣,鍾語桐就成了二叔的兒子。二叔在南洋時正逢二戰過後,百廢俱興。他在一家華人雜貨店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佘族人不怕吃苦就怕沒有出路,一旦找到了奮鬥的方向,任何困難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幾年下來,二叔不僅考取了當地大專(相當於我國本科)文憑,還進入了船務公司工作。
60年代的亞洲,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不僅日本、韓國湧現出大量類似“赤軍”的紅色左派組織,東南亞各國青年學生也陶醉在紅色中國所激發出來的革命浪漫主義之中。二叔血氣方剛又有華僑背景很快就投入到了這場宏大的運動之中,他加入了當地的一個左派共產組織。1975年,二叔作為該組織的代表訪華,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好不容易回一趟祖國當然不能不回家鄉看看,那個他離開的村寨,和當年幾乎沒有兩樣。祭拜過父母,擦幹眼淚之後,他看到了自己的“兒子”鍾語桐。
二叔是見過世麵的人,他知道要改變這種狀況在當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能做的就是盡量把年輕人帶出去。在二叔的努力下,那個連省城都很難有機會踏足的村寨年輕人,於1976這個新中國曆史上隕落最多將星的年份,登上了前往南洋的客輪。
作為商人,聰明而不勤奮是不會有像樣成績的
18歲開始讀小學,18歲開始學英文,18歲開始學粵語,18歲開始認字。鍾語桐的生命之門仿佛第二次開啟,18歲的他猶如一個初生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這個充斥著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的社會。年輕力壯的鍾語桐一邊做工,一邊學習,慢慢但卻堅實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他在糧油店當過夥計,在橡膠林割過橡膠,在汽車廠修補過輪胎,在船公司過開吊車。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8年以後,25歲的鍾語桐用自己的積蓄和二叔的借款開起了自己的貿易公司:南益橡膠貿易公司。
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在橡膠林還是在汽車廠,鍾語桐接觸最多的就是橡膠,哪怕在船公司開吊車時他也常常看到滿載膠片的船駛出碼頭。細心的鍾語桐發現,橡膠在這個越來越繁榮的社會中處處可見它的身影。奔馳的汽車需要它做輪子,大大小小的電纜需要它做絕緣皮,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穿上膠底鞋。
“這麼巨大的市場一定能夠賺錢。”懷著樸素的創業思想,鍾語桐開始了自己的橡膠貿易生涯。
一開始資金有限,鍾語桐即是司機也是搬運工,每天從偏遠的橡膠林收購天然橡膠賣給橡膠廠。這種生意雖然利潤低但勞動強度卻很大,可經營自己事業的辛勞和收獲讓鍾語桐有了實實在在的方向感。因此,無論是崎嶇的山路、汗流浹背的辛勞還是山林的虎嘯,都無法阻止他堅定地走在自己的創業路上。
這樣做了一年,鍾語桐有了一些積蓄,也摸清了橡膠貿易的流程。天然橡膠在采集、凝固後送到橡膠廠,在那裏橡膠廠會添加一些化學原料製成各種不同物理性質的半成品橡膠皮,以符合不同客戶的需求。然後,橡膠廠將這些產品賣給他們的客戶:輪胎廠、管線廠等等,這些半成品將在工廠裏被製造成昂貴的商品再賣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