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圳去

特寫

作者:高鬆

8月6日,在英特爾與合作夥伴的發布會上,開場表演還未結束,一位身著白襯衫的男人從第一排倏然起立。他揮舞著雙手,不太自如地以說唱方式呼喊著英特爾的口號。他是英特爾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楊敘,如此隨性的表演還屬首次。

他的確應該慶祝一下。2014年上半年,英特爾在不擅長的領域交出了一份搶眼的成績單。其平板電腦銷售量已達到1500萬部,完成此前4000萬部平板銷售計劃,似乎也並非難事。並且,他們將在今年合作推出200款多平板電腦。

此前,英特爾發力平板電腦並不被看好。2013年4月,深圳市微步電子有限公司(簡稱微步電子)董事長黃建新和副總經理劉超正忙於筆記本和主板的開發計劃。但很快,他們就將計劃書扔在一邊。

“看得出英特爾非常有決心。”劉超詢問道。黃建新沒有回答,而是起身抹了一把牆壁上滲出的水珠,時值梅雨季節,潮濕悶熱令本地人也覺不適。不久前,英特爾ODM地區經理王一棟登門拜訪,他們要做英特爾平板電腦,希望與黃合作。但“做PC,英特爾是絕對統治者。做平板,英特爾連影子還都見不到。”黃建新告訴《環球企業家》。

他們並不看好這個外來戶。早在2011年,外界就對英特爾的移動布局頗有微詞。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在其自傳中對英特爾的批評:“他們真的很慢,就像一艘蒸汽船,不靈活。”彼時,英特爾仍得意於PC業務收入的持續增長,如同得意於曇花一現的過渡產品上網本一樣。其銷售高管堅定地認為,“還沒到火燒眉毛的時候,平板電腦隻是一台額外的設 備。”

事實上,動作遲緩、傲慢自大,令英特爾在移動市場的行動整整遲到了兩年。同期,它的競爭對手們早已高奏凱歌。據Gartner發布的《2014年第二季全球設備出貨量報告》,到2015年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將會超過PC。但直到2013年,英特爾隻有30款平板電腦,全球銷售量不過千萬部。值得一提的是,僅深圳一域,年生產平板電腦就達到1億部。英特爾進軍平板市場的過程,也如同它的另一位合作夥伴、昂達電子副總裁柳徽坦言的“產品合作開始挺不順利”。

“我們的機會來了。”黃建新最終下定決心。他認為,英特爾實力雄厚且提出的支持非常直接:如果產品設計欠缺,則派技術團隊支持;如果對產品尚無信心,則可以先期提供若幹開模費用,凡此種種。

非止如此。2013年英特爾還推出了CTC(China Technique Ecosystem,中國技術生態)計劃,聯合了藍魔、台電等十四家深圳本土平板廠商,打造白牌產業鏈。英特爾還直接找到大量平板方案公司和整機公司洽談合作,它們的出貨量都在10萬部級別以上。英特爾移動產品生態係統市場負責人張曉波曾對《環球企業家》表示,英特爾在深圳合作的就有25家ODM和100多家OEM。

投資不遺餘力,產業布局也風生水起,但獲得市場的認同並非那麼簡單。英特爾雖放棄“門第”偏見,主動俯就白牌廠商,甚至免費提供AP(Application Processor 應用處理)芯片,但2013年的成果仍不明顯。甚至平板廠商隻是利用英特爾的補貼賺錢。

事實上,英特爾此舉並非首創,早在2012年高通就推出了QRD(Qualcomm Reference Design,高通參考設計)計劃,欲提供保姆式的交鑰匙服務,籍此招安山寨廠商,甚至包括一些作坊式的手機廠商。誠意不可謂不足,姿態不可謂不低,但它還是未能適應深圳這個硬件生產的叢林,相關部門一度裁員。質疑,成了談論英特爾能否成功的關鍵詞。

挑戰首先來源於技術方麵。深圳平板廠商大多習慣ARM體係架構,並不熟知差異極大的x86架構。“沒想到這麼大挑戰。”昂達電子(下稱昂達)副總裁柳徽對《環球企業家》說。八層、三階和盲孔板等,大量的專業術語背後意味著,以往一塊主板生產周期隻要五到六天,而今要用到三個月。同時涉及到相關的生產工藝和材料也不再熟悉,讓很多廠商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