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本退末

專欄

丹·斯坦博克

作者為印度、中國和美國國際商務研究所所長

過去十年,中國一直被視為首屈一指的“金磚國家”,不僅人口規模巨大、宏觀環境穩定,而且維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普遍認為,如果國內產業政策與國際經濟環境持續企穩,中國仍有望在未來10至15年內保持個位數的GDP較快增幅。

事實上,自2012年底中國新一屆領導層上台以來,李克強總理及其改革團隊即越來越注重改善本國營商環境,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以此打造更多本土品牌。

與此同時,2013年秋季啟動的上海自由貿易區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以升級和改善其產業布局。在過去,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而如今,它們正向資本密集型企業進行轉型。

但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也僅是中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的眾多舉措之一。李克強總理最為關心的“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推行權力下放”,目的仍是為了改革企業注冊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在最近參加山東濟南舉辦的一次企業家座談會時,李克強指出,2014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注冊中小企業170萬家,同比增長60%。其中160萬家為私營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就此而言,中國中小企業正迎來一個較為樂觀的開端,但未來之路卻依然坎坷。

依據世界銀行(WB)發布的2014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Report),中國排名第96位。這份影響巨大的出版物旨在評估企業在各個國家開展運營的便利程度,評分標準主要是一係列經商指數。通常而言,較高的排名意味著較為優良的商業環境。

中國雖與新加坡(1)、香港(2)、美國(4)、韓國(7)及英國(10)等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卻在“金磚四國”(BRIC)中位列第二,僅次於俄羅斯(92),高於巴西(116)和印度(134)。

中國商業環境中較為有利的方麵包括合約執行、財產登記、獲得貸款和國際貿易,不足之處則表現在較難獲得建築許可、稅收及電力供應等。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29,而營商環境僅為96位,意味著在該領域,中國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另一方麵,就中小企業而言,中國的創業環境又如何呢?全球創業觀察(GEM)是一家領先的國際性創業評價體係。在綜合考察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水平後,GEM把中國視為亞洲新興經濟體,並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相提並論。

與上述國家相比,中國公司在“商業機遇”和“創業意向”方麵的表現接近中等,而在“害怕失敗風險”、“把創業看作理想的職業選擇”、“創業者的社會地位”及“媒體對成功創業者的關注”等領域則具有明顯差距。

當然,這些特色並非中國特有。在曆史上,發達國家也曾經曆類似階段,比如法國的政府幹預主義(dirigisme)、日本的發展至上(developmentalism)等。但後來,這些國家都逐步轉向了全麵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

就此而言,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創業公司的評價都依然偏低。但依據國際評比指標,中國中小企業完全沒有理由停滯不前,甚至可以說,它們要比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公司更易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它們擁有全球最廣闊的市場、發達的基礎設施、可供效仿的外資跨國企業,以及日漸改善的營商環境。

通常而言,中小型企業能雇傭比規模巨大的資本密集型企業更多的員工。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它們都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來源。此外,不論就國家發展,還是個人夢想實現而言,中小企業都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因此若要充分發揮所有潛力,中國就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包括小微企業在內。

若要實現“中國夢”,就需確保中小企業的持續繁 榮。

(本刊係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